(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东周分期
春秋
战国
东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1.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
2.通过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崛起的史实,知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特征,理解发展与变革的关系。(史料史证、唯物史观)
3.识记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霸主,掌握诸侯争霸的影响,认识争霸战争的利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壹·经济大发展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大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发展:
春秋 牺尊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从出土的文物,你能够得出什么的历史信息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影响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铁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先进的冶铁业
春秋时期的漆器
春秋珍品莲鹤方壶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一、经济大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
一、经济大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发展:
春秋时的金属货币
城市市场交易
钱币分布图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材料:春秋时期,由于农具的进步,各诸侯国都开始了垦荒的高潮。垦荒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凡是当时具备条件的土地全部开垦。
——《简明春秋史》
铁制农具和
牛耕出现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发展
工商业繁荣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诸侯势力壮大
周王室衰微
政治变化
经济变化
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的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
贰·政治大变革
——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一)王室衰微:
结合所给材料总结王室衰微的表现。
农民有自己土地了,不帮我义务耕地了,我底下还有卿大夫等着我给封地,我都没多少收入咯!
那就不要再往下封了呗,咱可派人管,地还是咱们的。而且还可以向农民征税嘞!
一些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①分封制瓦解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一)王室衰微:
西周 东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 从镐京到洛邑 方圆千里的土地 辖地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地约方圆600里的土地,往后辖地越少,最后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 多达14万人 军队 平王东迁,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人口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②周王室势力大减
诸侯:
①不再分封
②不再纳贡
周天子:
①管辖土地人口减少
②收入减少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一)王室衰微:
③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研读
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二)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1)目的:
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2)方式:
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
(3)口号:
“尊王攘夷”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二)诸侯争霸:
(4)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读图: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找到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并结合教材说出谁是第一个霸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二、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二)诸侯争霸: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首位霸主原因。
①近海,有鱼盐之利
②任管仲为相,发展生产
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材料二: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材料四: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积极①: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积极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③: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相关史事
各民族国家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评价历史事件要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与牛耕出现
手工业有所发展
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
概况
主要霸主
诸侯争霸的影响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势力大减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直击中考
(2024·新疆中考·2)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2. (2024·四川泸州·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D
A
直击中考
3. (2024·甘肃兰州·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4. (2024·江苏扬州·22)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 )
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