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9 17: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年代:
国籍:
姓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阅读书本P39,完成下面的表格。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顺应自然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书影
老子
李耳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老子的主张。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
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在老子之后600多年,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奉老子为教主,即太上老君,神化了老子学说的这些内容,老子也被道教徒尊崇,包括一些君主。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年代: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教育成就:
重要著作:
地位:
1.阅读书本P39,完成下面的表格。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德治国
《论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 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仁”
(仁者爱人)
《论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什么是“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爱人?
人要有爱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思想主张
(2)政治主张:
《论语》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内在核心
外在规范

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和文化。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之。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教育成就
材料一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材料二 据《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教育成就
材料三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谦虚好学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言论记录
孔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
(3)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2.孔子和儒家学说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弟子整理
至圣 先师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韩国
启示:①有利于构建和谐公平社会;②有利于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韦辛夷《稷下学宫》 (2016年)
“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中论·亡国篇》
稷下学宫,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在齐国临淄举办的官办高等学府。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人物,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
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极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文化: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三、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代表作
“ ”、“ ” 尚贤、节俭
“ ”、“ ”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 ”、明确 等级
顺应 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反对空谈仁义、提倡 、 树立君主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孟子
《荀子》
2.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仁政
民贵君轻
礼治
尊卑
自然
依法治国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书影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孟子的话体现了做人要有骨气和浩然正气。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法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3.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说:我仁;
说:我义;
说:我以柔克刚;
说:我顺其自然;
说:我热爱和平;
说:把他们全抓了;
说:战场上见高低。
孔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老子
孙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稷下学宫
三、百家争鸣
课堂小结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铁农具和牛耕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孔子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繁荣
课堂巩固
1.(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B
课堂巩固
2.(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B
课堂巩固
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B
课堂巩固
4.(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A
课堂巩固
5.(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C
课堂巩固
6.(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襄、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