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雪(课件1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 雪(课件1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3 21:23:48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之前已经学习过《江雪》、《咏雪》、《湖心亭看雪》,所以我就以此导入课堂。在分析江南的雪的写作手法时,我又引导他们回顾初一时学习的《春》一文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新旧知识相互衔接,使他们有亲切感。我经常在教学中使用批注阅读法,所以他们在完成问题三:“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作简要评点”环节应该也有话可说。因为以前已经学习过不少鲁迅的作品,所以本节的重点就放在了交代写作背景上,没有再对作者常识做介绍和回顾。在总结梳理“以死字明志的古诗句”时,也是联系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过零丁洋》、《示儿》,然后补充未学过的。
效果分析
本堂课导入部分温故知新,配乐的名家朗诵效果较好,带动了学生们朗读的兴趣。分清楚两种雪的含义,体会出象征手法的奥妙,学习到鲁迅先生不妥协的抗争精神。设计的问题数目、难度适宜,课件的运用比较自如,信息量适度,拓展必要有效,“民族魂”的图片出示时教室里有肃穆的气氛。板书突出了学习重点,简洁明了。学生们参与活动专注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就如反思所说的以下几条:对象征手法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明确指导,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疏漏。如何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不妥协精神引入到学生实际中来,让他们受到人生的启迪,这节课做的也还不够到位。另外在对词句的深挖探究和咀嚼上,本节课还有不足,这也是以后自己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教学设计
一 由以前学习过的写雪的作品导入。
1、出示教学目标。
2、出处及散文诗介绍。
3、检查预习,读生字。
二 听读课文片段(1、4-6段),完成下列任务:
(一 )配乐朗读二、三自然段。
(二 )用简短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三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作简要评点。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适时出示磬口腊梅花的图片。
思考一
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为什么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塑雪罗汉”的场景,你怎样理解?
思考二
请找出写朔方的雪时的反复突出的关键词语。齐读后三段,提出你自己的疑问。
三 背景介绍(一)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02年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正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
背景介绍(二)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本文表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的内心世界斗争的呈现。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四 拓展
1、以“死”字明志的古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解析: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家园。这份感情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3、鲁迅先生追悼会上“民族魂”图片。
五 手法探究
结合前面所学,你能说一说两种雪的深刻内涵吗?
总观全文,作者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六 课后作业
认真研读课本52-55页附录文章——孙玉石的《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课件15张PPT。雪鲁迅学习目标诵读全文,比较江南、朔方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体察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不同生命体验 ;学习热爱生活,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四、走进散文诗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其中收录了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使它具有一种神秘美,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表达了鲁迅先生深刻的生命体验。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分类;它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以抒情为主,多用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分行也不压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
出处及散文诗预习检查 请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处( )子 血( )红
磬( )口 粘( )结
脂粉奁( ) 目光灼灼( )朔( )方 粘( )连 旋( )风 旋( )转
凛( )冽( )
chǔqìngniánliánzhuóshuòzhānlǐnlièxuèxuànxuǎn听读课文片段(1、4-6段),完成下列任务:
一 配乐朗读二、三自然段。
二 用简短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三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作简要评点。
思考一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为什么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塑雪罗汉”的场景,你怎样理解?思考二请找出写朔方的雪时的反复突出的关键词语。齐读后三段,提出你自己的疑问。背景介绍(一)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02年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正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
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
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
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本文表面是对自然
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的内心世界斗争的呈现。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背景介绍(二)以“死”字明志的古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自题小像 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解析: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家园。这份感情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民族魂手法探究结合前面所学,你能说一说两种雪的深刻内涵吗?
总观全文,作者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课后作业认真研读课本52-55页附录文章
孙玉石的《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教材分析
本文以“雪”为题,扼要地点出了描写的对象,以“雪”为线索贯穿始终,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大自然的壮美景象引起了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于是他将一腔情思铸成了这篇抒情散文诗。作品出自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野草》,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大量的使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传达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想,使整本集子具有神秘的美。也因此给解读作品带来了难度。授课时需要在大量的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开作品神秘的象征主义的面纱,触摸到作品的主旨。
观课记录
观察视角
观察记录及评价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先联系共同的特点,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突出了本文品味语言、探究主旨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情。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在让学生探究中做到了有的放矢,精讲多练。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生活实际的联系。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注重了方法指导
教学改进建议:
对重点词语还要深析细品,加强研读。以读促悟。
?
评测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3、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想让学生深刻体会两种雪的不同特点和内涵。江南的雪运用了三种手法:比喻,抓景物色彩,虚实结合,我都引导他们理解到位,并写成板书,突出强调,加深印象。注重了尊重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对“朔方的雪”的研读中,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结合背景,让他们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从而把握象征意义和作品的主旨。自认为整堂课对学生的引导比较到位,互动生成也比较顺畅,学生参与思考的程度也较高。但是对象征手法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明确指导,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疏漏。如何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不妥协精神引入到学生实际中来,让他们受到人生的启迪,这节课做的也还不够到位。另外在对词句的深挖探究和咀嚼上,本节课还有不足,这也是以后自己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而散文诗是良好的朗读素材。所以我准备了著名播音员的朗诵,然后提供背景音乐,让学生们仿效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从而更深入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江南的和朔方两地的雪,都要求学生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它们不同的感觉。了解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