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生活阅历少,大多数的学生从没有离开过家乡和父母,对本文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没有体验。另外,对于一部分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文中展现的淳朴的民风更是陌生。但是,对于崇尚人性美的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通过创设情境,围绕人性美这一点上来突破。同时教师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较为深刻的理解。
【检测效果分析】
全班49人进行检测,46人达到了优秀,1人达标,2人不达标。93.8%的同学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很到位。检测效果令人满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生读琦君的一段话:“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生谈听后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着琦君的文字去品尝一杯带有家乡风味的酒,去感悟这种对故乡、亲人割舍不断的情。
板书:《春酒》 琦君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三)、把盏品酒情(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1)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是谁?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她做人为人处世的一个原则?
(2)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分寸,了解母亲其人。(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
介绍琦君的母亲生平。
幻灯片显示琦君母亲绣两双绣花鞋的事例,体会母亲的为人。
小结母亲形象。
2、这样一个善良、热情、事事有分寸的女子又会养出来一个怎样的女儿呢?文中童年的琦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采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感受春酒中“我”童年的纯真和快乐。(幻灯片显示)
(批注可以从修辞,抓关键字、词等角度去品析)
小结:小时候琦君如你们的感觉一样,是幸福的、调皮的、开心的、贪吃的,她的童年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美好童年。那琦君童年的这份美好除了母亲给她创造的这份美好的氛围以外,还有谁?
3、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乡邻?阿标叔又是怎样的人呢?从对阿标叔的怀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邻里之间是那样的和谐、淳朴。
(四)、煮酒思乡浓(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琦君在写这篇文章时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吗?——温柔慈祥的母亲已经离她而去,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淳朴善良的乡邻也是隔山隔水,就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没有了往日的滋味。这时,怎能不让她发出感慨: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幻灯片显示)
幻灯片显示琦君简历,配着舒缓的音乐介绍。
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来齐读结尾。
(学生齐读结尾)
1、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的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出示幻灯片)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这种故乡情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缓缓流淌出来了。(出示幻灯片)
诗人借故乡的物抒发故乡的情,这些具体的不同的事物赋予了故乡之情更丰富更深沉的内涵。
2、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说一说对家的感受。
设置情景,体验思乡情,教师朗诵自己写的小文。
老师的这段思绪触发了你对家怎样的感受呢?说一说。
结束语。
(七)、推荐作业
1、阅读《桂花雨》、《琦君说童年》、《母亲的菩提树》。
2、写一写读《春酒》这篇文章的收获与思考。
二、【教材分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评课记录】
周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春酒》这一课,感觉收获不小!我们都知道本文托物言志,怎样通过细读文本,挖掘训练点,这才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能力与技能的最高体现!这是一节很实在、很有效的课。在他的语文课堂中对“写法的提炼”,对“字词句”的反复咀嚼,推敲,比较无处不在。
齐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春酒》这一课,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王老师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先做示范,这个示范细、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当堂检测】
(一)、民俗采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各地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迎接这喜庆的日子,放鞭炮、饮屠苏酒、贴春联、包饺子……,那么,童年的琦君最爱的是故乡过年的哪项活动呢?(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好!) 气氛( ?) ?灶( ?)孔 拘束( ?) 稀罕( ?) 枸( ?)杞????? 薏( ?)仁米?????橄( ?)榄( ?)门槛( ?) 过瘾( ?)????? 煨( ?)炖?????????挑剔( ?)???????????? 家醅( ?)(三)、黄金眼 请你挑出下列字中的非多音字,写在横线上。 氛 ?供 ?似 ?搁 ?束 ?缝 ?觉 ?地 ?正 吆???? ?沾????? 谢 ?喝 ?分 ?竟 ?可 ?炮 ?尺 非多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明察秋毫 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酬谢 面颊 笑咪咪 道地 B.荔枝????????????????衣襟?????????????? 元宵?????????????????? 落幕 C.份量???????????????碗盏?????????????? 蒸糕?????????????????? 舔指甲 D.健脾???????????????斟酒?????????????? 别致?????????????????? 酿酒 (五)、知识迁移 甜甜的一杯春酒,勾起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那,你读过表现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吗? 请欣赏、分析下面这篇文章! 乡 ?音
龙应台 八五年,台湾人到大陆仍旧是违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个被落在火车站长我四岁的哥哥。 《天净沙·秋思》 清晨,还在半睡半醒中,宾馆窗外流进此起彼落的人语声,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来人往。 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全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而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动得想趴上窗子看看这些人的面貌——他们和父亲可长得也相似? 在台湾,父亲的乡音总惹人发笑,“听莫啦!”人们摇摇头。他得费好大力气才能让人弄清楚他要的是锄头、竽头、还是猪头。 《静夜思》 而在这扇窗外,每一个人——厨师、公安、服务员、书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说着父亲的话,说得那么流利顺畅,说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这么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语言。 …… 于是我让哥就着录音机坐下,“给爸妈说段话吧!”哥哥两眼望着自己的脚,困难地思索着。我在一旁呆坐,是啊,他该说些什么呢?问父母这四十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问老天那一列火车为什么走得那么不留余地? 回到台湾的家,行囊尚未解开,就赶忙将录音带从口袋中掏出——我从不可预测的历史学得,有些东西必须贴身携带,譬如兵荒马乱中自己的孩子,譬如一张仅存的情人的照片,譬如一卷无可复制的带着乡音的录音带。 外面黑夜覆盖着田野,我们聚在温暖的灯下。母亲捧着杯热茶,父亲盘腿坐在录音机前,没有人说话。 极慎重地,我按下键盘。 哥哥的声音起先犹疑,一会儿之后速度开始加快。 父亲沉着脸,异常地严肃。我偷觑着——他会哭吗?父亲是个感情冲动的人。 “不对不对,”一言不发的父亲突然伸手关了录音机,转脸问我:“你拿错带子了?” “没有呀!”我觉得莫名其妙,那分明是哥哥的声音。 “一定拿错了,”父亲斩钉截铁地,而且显然觉得懊恼,“那我怎么不懂?像俄国话嘛!” 我张口结舌地看着他,只是看着他。 他没有泪下,他没有大哭,他不曾崩溃,他他他——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四十年浪迹他乡,他已经听不懂自己儿子的乡音。 我看着父亲霜白的两鬓,觉得眼睛一阵热——唉呀,流泪的竟然是我。 1.给加粗字注音。 蜷( ?)缩 行囊( ?) 偷觑( ?) 窥( ?)看 2.第3自然段作者听见窗外人声时“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怎样理解? 3.本文结尾父亲对乡音的陌生感让我们联想起一首曾学过的唐诗,将其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本文父亲对乡音的陌生感与诗中原意有何联系和区别。 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 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喝春酒。二、fēn zào shù hɑn ɡǒu yì ɡǎn?lǎn kǎn yǐn wēi tī pēi三、氛 吆 束 谢 沾 竟四、D(A项中“笑咪咪”应为“笑眯眯”;B项中“衣襟”应为“衣襟”;C项中“份量”应为“分量”;只有D项完全正确,所以选D)五、1.quán nánɡ qù kuī2.特别感兴趣,也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违法探亲)而不无警觉。3.补出的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笑问客从何处来。 本文中父亲对乡音的陌生感与诗中儿童不识回乡人的乡音,相同之处在于:乡音的改变,即岁月,时间的流逝与两代人的相隔之感。区别之处:本文中父亲久别家乡,对于家乡人、儿子的乡音却不相识了;而诗中却是回乡人久别家乡,村中的儿童却对他的容貌陌生。
检测说明:检测是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
检测题目要难易适中,不易过难。
检测结果填写优秀(90分以上),达标(70分以上),不达标(70分以下)
【课后反思】
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任何缺少情感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关注学生,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在自己班试教的时候讲到琦君逝世时,好几个女生都流泪了,而那天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异常安静的。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达到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再如,为了使学生把文章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这节课情感教学的目的,我捧出珍藏在我记忆里的一杯“春酒”——童年的番薯糕,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学生,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而且愉悦的情感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课堂上学生用心编织的故乡情结非常丰富:如枣树下的快乐、回荡在心中的悠悠茶香、记忆中温暖的笑容等,这些或美好或温馨或留恋的各种情愫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 可教学的到位在我看来仅仅完成了所说的教学的“有序”,而非“有效”。整堂课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或如周老师所言学生的表现是平静的,真正有亮色的地方是寥寥无几的。究其因,除了偌大的环境让我找不到回归教室的感觉外,更主要的是在于自己的临场发挥是差强人意的。时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尚有距离,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自身的底蕴不足和课堂的“顿悟”不强。如在品析文章的细节描写时,我希望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来感受其间美好丰富的情感,可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讲到实质时,我心里开始发慌,担心盘在这个环节中走不出来造成拖堂,而不是想着怎样有效地去启发学生走出笼统的回答圈子。所以这一部分的分析显得琐碎而冗长,使整堂课时间分布也不够合理。而且我的提问方式是非常单一的,“还有吗?”“还有不同的回答吗”,缺乏或恰当灵活、或浅近易懂、或幽默含蓄的教学语言来启发引导,现在回想这一环节实在是不出彩的。更为糟糕的是,?在为母亲拍特写镜头时,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未交流前已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而我却还是按预定的程序先让他们讨论,这做法的确非常不成熟,是教学机智缺失的表现。其实我当时一闪念的想法是如果让他们马上回答,听课的老师会不会认为这是事先已抛给学生的问题,结果我这程式化的40秒讨论是比预设还要预设。这堂课的设计看似精致其实缺少的是涌动的灵气。事实上,语文课堂有围绕着语言而展开的师生活动,而经常成为充满变易性的心灵之场,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需要教师随意、随机的应变。这种应变是智慧的,是在倾听、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沟通。 另外,关于本文主题的开掘,我定为“思乡”。我以为这种情感基调对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但我考虑到语文是文化之树结出的语言之果,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让课堂散发出文化意味,从而使语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于是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把“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但很遗憾,课堂中我并没有感觉到学生内心的震动和共鸣,教师以成人的阅历和思想把对文本的解读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课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所以我在反思,初中语文教学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我们语文课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的有效性是否应基于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真实水平?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的心灵通道,让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当文化只是成为我们语文的美丽装饰时,我想语文课也就失去了它最真实的味道。? 浅陋的思考但却是我最真实的心声。恳请得到各位同行的热情指教。
《春酒》
一、【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本”的思想转化为“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有弹性的,谁都有潜能可挖,谁都有发展空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创造”。以生为本,就要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的潜能,也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