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进入了议论文训练阶段。但学生的论辩思维明显滞后于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在议论文阅读和读后感写作上存有障碍。《唐雎不辱使命》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他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听——听出对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战胜对方。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表演为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效果分析
1.满意之处
①预设与生成:课上得比较本色,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在预习中思考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来,自然生动,多姿多彩。
②接受与探究:古文教学经常因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沉闷死板,但本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既让学生提出了疑难字词,也让学生提出了篇章写作、人物塑造等问题,探究意味较浓。
③信息技术使用与课程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精当。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鄙薄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运用,仿佛用了多媒体、用了网络,就是哗众取宠。其实诟病不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本身,而在于运用是否得当。过犹不及,但投鼠忌器也不对。
2.遗憾之处
①学生的层次不同,质疑时层次低的学生因听课教师多而不好意思就字词句的疑难提问,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可“面向全体”在多人大班额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②朗读不够充分。
③教师朗读的处理也有一些不足。我在读唐雎的对话时过于强硬,表现出了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一面,而未能表现出唐雎有礼有节、有勇有谋的一面。课后的评课中有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结合本课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探究为主,讲演为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引导——探究——自学——后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就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大丈夫。自古至今咱们中国这样的大丈夫可谓不少,今天咱们再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战国时期的唐雎,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三、课文朗读,感知文本。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 (2)秦王f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 (5)休j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2.出示写作背景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下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斗争。
3. 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范读
5.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四、寻读积累,掌握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本节课所学文言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整理到积累本上。等会用考考其他人的方式汇报整理结果。注意四种文言现象
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词类活用。
1.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知识。
2.学生交流展示。教师作以点评,鼓励。
教师可以预设下面的练习。
【解释加点字】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④寡人谕牟(“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头抢地尔
【词类活用】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做动词)
天下缟素(名词用做动词)
轻寡人与?(形容词用做动词)
请广于君(形容词用做动词)
【古今异义词】
①岂直(古:只,只是,今:不弯曲)五百里哉
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于天
③长跪而谢(古:道歉:今:感谢)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夫人,丈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请学生品读课文,并拿起笔批注阅读。
学生谈自己的观点,教师适当补充。
总结出秦王、唐雎的性格特点,并引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板书。
六.课堂小结
师: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
七.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