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动与摩擦力1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运动与摩擦力1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14 10:08:25

文档简介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教材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前几节课学生对小车的动力作了研究的基础上再来教学的。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共有三个活动。
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等方法感知摩擦力,通过测量物体刚刚能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推测和实验都不难,所以教科书要求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过程与上一个实验类似,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这个实验。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而复杂,所以本课没有让学生推测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而是直接提出两个因素来让学生研究。
学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再到力的测量,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摩擦力学生是初次接触,但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较多。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摩擦的感受。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设计理念:
强调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探究的课堂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精神。张扬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努力把学生吸引到用摩擦力的理论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一个小游戏“拔河比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之前先请学生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引发深入的思考。
2.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小学科学的教学,注重以体验为主,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特别注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猜想,如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的思考,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善于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
1.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2.体会到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首先以情景教学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为辅助,生动、直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重点实施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疑问、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检验推测,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四人一个小组)的相互合作,强调组内讨论、交流、总结,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探究实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交流,花比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检验自己的推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对比实验”和“弹簧秤使用”掌握情况。
教师演示用具: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纸盒一个,钩码四个,木板一块、毛巾一条(或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课
今天,老师想在我们班举行一场拔河比赛,请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和力气最小的同学来比一比。
教师出示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润滑油),请力气大的同学拿涂有润滑油的一端,力气小的同学拿没有涂的一端。
学生推荐两个同学,并预测输赢。
学生推测决定输赢的原因。(摩擦力)
发现矛盾,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二、
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课件出示新旧鞋子图或新旧轮胎图),同学们看看鞋底有什么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师: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关于摩擦的例子,你有没有发现物体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摩擦的?
摩擦产生的条件:
(1)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2)互相接触;
(3)接触面有相对运动。
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
发生摩擦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会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课件出示:理解摩擦力)
师:如果物体受到拉力向左运动,摩擦力应该向哪个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观察,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举例(橡皮擦字、双手掌心来回搓动…..)
感受摩擦力(体验活动):
(1)把一个物体(橡皮)放在平板(书本)上,慢慢倾斜平板.。
现象:在慢慢倾斜平板的过程中,橡皮开始没有滑下来,到了一定程度后才下滑。
(摩擦力阻碍了橡皮的下滑)
(2)全班同学伸出右手在空中滑动,再贴住桌面向前推动,有什么感觉?
(空中滑动很轻松,贴着桌面很难向前推,有一种力让手很难推动。)
(3)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感受到摩擦力……
摩擦力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系。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三、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师:摩擦力除了可以感觉,也可以测量。
讲解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演示测量的过程
那么不同的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样吗?
师:的确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你觉得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预计回答:物体的重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
教师演示测量的过程后,请学生到讲台上试验。
学生试着测量几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如:钩码、笔袋等物体。)
由感官的感受进一步转变到直观的测量,充分验证摩擦力的存在。
四、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可以对学生说的因素进行选择性的实验,主要进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实验。
(一) 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一块布)
提示: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准备怎么改变?不能改变的是什么?怎样保持它们不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3次,尽量减少误差);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统计。
(二) 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1.我们的发现: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猜测: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是什么关系呢?你有什么理由这么猜测?
交流实验方法。
学生观察表格,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实例:(a、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磨平,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会怎么样?b、如果在冰上拉动讲台桌,你觉得会怎样?)
1.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实验。 (同学调节笔袋中笔的数量来改变重量,尽量使改变的重量大一点。)
3.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学会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五、
小结
1.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物体在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六、
作业
《作业本》
思考:如果,今天下午真的要参加拔河比赛,我们班只能选择10人参赛,有什么方法赢得比赛呢?
(第一、穿新鞋子;第二、找重一点的同学参加比赛。)
课后完成
巩固新知
培养科学精神,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归属于生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运动与摩擦力
???
1、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光滑 摩擦力小
粗糙 摩擦力大
2、运动物体的轻重有关 轻 摩擦力小
重 摩擦力大
3、运动方式 ?
接触面的大小 ?
运动速度 ?
…………?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利用一个小游戏“拔河比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之前先请学生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引发深入的思考。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小学科学,注重以体验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将抽象知识生活化,如:让全班同学伸出自己的双手在空气中和在桌面上使劲推,让他们感受到有一股力量阻碍着他的手前进,知识的探索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测量摩擦力对学生的操作要求比较高,第一,弹簧测力计和物体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摩擦力的大小必须是物体在匀速运动的情况下读取的数据,而匀速运动这个状态要求拿弹簧测力计的手的力是不变的,所以这个数据的读取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有很多同学读取的是刚使物体运动的时候的力,这个力是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在本课中,没有涉及到最大静摩擦力。
3.探究实验——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之后,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大胆推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梳理整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有关(板书)……但本节课探究的两个主要内容是: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和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的关系。
这两个探究活动的推测和实验都不难,所以第一个探究活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我要求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教师做一定的引导;第二个探究活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我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检验推测。这两个实验的数据还是比较容易的出来的,学生也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拓展。
科学学习可以明白生活中一些现象蕴涵的道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一些灾难。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调查教室里的摩擦现象,家庭中的摩擦现象。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这节课的最后我留给学生一道思考题:如果,今天下午真的要参加拔河比赛,我们班只能选择10人参赛,有什么方法赢得比赛呢?这个题目是对这节课知识层面很好的考察,也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课件13张PPT。 运动与摩擦力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认知摩擦力感受摩擦力和测量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旧轮胎新轮胎1.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2.互相接触;
3.接触面有相对运动。
摩擦产生的条件:主页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感受摩擦力1.把一个物体放在平板上,慢慢倾斜平板;
2.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
还能用什么方法感受到摩擦力……
由于摩擦,物体运动时常会受到阻碍,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叫作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测量摩擦力主页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刚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试着测量几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物体的重量;
运动方式——滑动还是滚动;
面积大小;
运动速度;
……主页 如果,今天下午要参加拔河比赛,我们班只能选择10人参赛,有什么方法赢得比赛呢? 思考:1.物体不动就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
2.载满货物的大卡车很不容易停下来,所以可以说明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小。( )
3.因为摩擦力的存在,我们在拖动物体时很费力,所以摩擦力的存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 ;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 。摩擦的方式
物体的重量
面积大小……小大光滑的桌面粗糙的毛巾面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我们的发现: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 ;
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 。 摩擦的方式
接触面光滑程度
面积大小……大小盒子+(1)个钩码盒子+(4)个钩码盒子+(8)个钩码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