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小缆车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内容:
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
2.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
(1)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2)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3)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的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或为回形针)、垫圈若干、记录单、秒表。
教师:课件、小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课件(古代车的图片)你们知道他们是靠什么运动的?我们现代的这些车,(现代车的图片包括缆车)你知道他们靠什么运动的?解释缆车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师示实物和课件:这辆车它能运动吗?靠什么运动?(拉力、推力、风力……)
师:不管怎么样,要使小车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才能运动。(板书:力)
同学们有没有办法用(课件:绳子,铁圈)安装一辆小缆车呢?
学生安装实践[PPT1-5]
二、认识重力拉力的转化
1.认识重力,拉力概念:
使小车由静止状态变成了运动状态,垫圈起到什么作用?
生:重力(重力)生:拉力(板书:拉力)
师:什么是重力?(生凭自己的理解解释什么是重力)课件出示: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等等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现在知道了吗?
这个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生:重力转变成拉力。
追问:如果把垫圈放在桌面上会不会使小车运动起来?(由于有桌面的支撑,不会往下掉)为什么要把它挂在边上?(放在边上垫圈受到向下的力,就会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小车运动)。
我们明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终力量是垫圈受到的重力,那么是谁把这种向下的力转变成水平方向的拉力的呢?
生:绳子。
对,这个绳子在这个装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于这个缆车上的缆绳,(出示缆车图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桌上的这缆车叫做小缆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课件揭题)我们的小缆车。
[PPT:6-7]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师演示挂一个垫圈但小车不会运动,对小车施加力了,为什么小车不会运动呢?(生回答)那大家试一试,最少要挂几个垫圈,小车才能由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
各个小组汇报。
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对各组不同的实验数据做一些分析:如,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桌子表面光滑程度不一样,小车的重量不一样。
生: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PPT8]
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缆车是直行的,而有的同学安装的缆车是斜着运动的,这是怎么回事?生回答后调整缆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老师还发现(课件:小缆车运动有快有慢?)有的同学的缆车运动得快,有的同学的缆车运动得慢,这又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课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能用实验数据证明吗?这个实验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2.学生谈谈如何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表格提示,降低学生思考难度。)
① ?怎样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你们还需要什么材料?)
② 如何表示拉力的大小?用什么方法表示拉力变大?
(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要一个个地加垫圈)
汇报:师出示表格
拉力大小
(垫圈的个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快慢
从起点到终点时间 快慢顺序
1
2
3
1
2
3
1
2
3
3.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PPT11)
(1)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垫圈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2)第一次实验的个数可以一个一个地加,直到小车开始运动,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3)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人员分工:一个记时、一个放垫圈、一个终点保护车、一个起点放车及记录。)
(4)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减少误差)
4.实验活动
(1)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好实验表格。
(2)学生交流、汇报(本过程让学生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来汇报和讨论,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鼓励学生用数据分析,学会用事实说明问题,验证假设。)学具整理,碰到问题要学会尝试解决,这些都是良好的实验习惯。
(3)师生小结:
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拉力,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才开始运动。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慢;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四、拓展延伸
1.静止的小车有没有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2.为什么要挂垫圈。?
石块行不行?(大小不同)
书本行不行?(大小相同,但吊上去很麻烦,况且太重了,不能精确地表示)
垫圈大小相同,轻重一样,而且比较轻,又容易挂上去。
现在请大家把小车等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到袋子里,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来研究小车,再见!
[PPT13]
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一定的力——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重力 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力
拉力越大 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教学反思:
现在就自己的这堂课,谈谈几点反思。
1.充分预设、大胆生成。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安装小缆车”活动中,我预设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安装小缆车;活动二、解决安装缆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重装小缆车。这样的预设,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学生拥有的前概念。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拥有的前概念和动手能力完全超过了我预期,安装的过程非常顺利的完成,基本没有出现“问题”。这样就为我下面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到速度的实验节约了时间。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设计并安装小缆车!
2.关注学生前概念,有效生成科学概念。
认识重力的概念时,学生对我预设的“是谁拉动了小车向前运动?”学生直接回答了“垫圈的重力”。这是学生的前概念所致,面对这个突发情况,我舍弃了原先的教学预设,直接追问:“重力是什么样的一个力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会用“重力”这个词,但是对于重力的具体内涵一无所知、一片茫然。此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有效生成了:“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重力”这一科学概念。
3.关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我先引导学生作出自己推测。然后以老师的角度提出:“这只是你们的推测,老师不相信!你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吗?”把对学生的教学需求转化为他自己的内在需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主动提出。
课堂上,学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时,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对于垫圈的增加可以成倍的增加,也可以没有规律的增加,让学生充分实践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课堂效果不错,不论学生怎样增加,能明确实验结果就可以。
课件14张PPT。我们的小缆车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高山缆车轨道缆车钢缆绳的拉力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我们的小缆车 开始安装小缆车!1.建议垫圈要一个一个的增加,记录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垫圈数。提示: 测试挂几个垫圈,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2.观察小车和垫圈往哪个方向运动? 3.注意分工配合,碰到问题,尝试解决。猜测:小缆车运动有快有慢? 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讨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挂 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注意些什么?①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垫圈数量,其他条件不变。
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②第一次实验的个数可以一个一个地加,直到小车
开始运动,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人员分工:一人记时;一人挂垫圈;一人终点保护车;一人起点放车及记录。
④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
尽量减少误差。碰到问题 尝试解决实验习惯: 实验完成了,要马上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内轻声交流,你们的猜测正确吗?课外探究:静止的小车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