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车”、“求金”、“告饥”。齐桓公率七国诸侯共同拥戴周太子姬郑,使之顺利继位,即周襄王。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名存实亡 B.尊卑观念遭到破坏
C.权力秩序受到冲击 D.礼乐制度难以为继
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法制建设相互借鉴、交流
C.东西方法制文明多元一体 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3.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地位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巩固 C.三省六部的确立 D.中朝势力的强化
4.北魏初入中原,承认并任命坞堡为“宗主”,让他们代表政府去“督护”百姓,并通过他们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这种宗主督护制度( )
A.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 B.有利于北魏实现全国统一
C.是北方安定的主要原因 D.直到孝文帝改革后被废除
5.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马克思创作此文的历史背景是( )
A.英军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B.英法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 D.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6.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 )
A.政治中立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奖优罚劣原则 D.职务常任原则
7.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经济走向垄断的阶段,生产力飞速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 B.使社会公平与效率达到平衡
C.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调整的体现 D.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8.有学者认为,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法律观念在中世纪发生了从世俗主义、理性主义向信仰主义的一系列转型。在观察社会政治法律问题的出发点上,用上帝代替人类,用信仰统辖理性;在讨论的中心问题上,用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代替了古典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该学者认为这系列转型( )
A.弱化了世俗政治的地位 B.结束了理性主义的统治地位
C.使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D.促进了政权与教权走向分离
9.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规则”:“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作为你的呈堂证供;你有权在受审时请一位律师;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你指定律师。”该规则旨在( )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公民权利 C.遵循民主程序 D.提高破案速度
10.19世纪的美国,一些资本家在创业过程中秉持勤奋、节俭和诚信的原则。他们认为财富的积累是一种恩赐,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些资本家( )
A.忽视了市场竞争的规则 B.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
C.重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利用宗教掩盖剥削本质
11.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曾在敕令中指出:帝国推行成文法,但乡村地区在有5到7名证人作证的情况下,可以例外。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
A.司法审判公正严谨 B.习惯法依旧影响巨大
C.实现了法律的公正 D.司法实践具有灵活性
12.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
13.美国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主要是全国性的和对外的,诸如战争、和平、谈判和对外贸易等;而保留于各州的权力则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因此,人民可以把“重大的和总体的利益”托付给全国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把“地方的和特别的利益”托付给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计( )
A.意在构建有效且有限的政府 B.表明邦联制的实行具有合理性
C.致力于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 D.体现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14.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组成了第一届内阁。唐绍仪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袁世凯则不经过内阁副署发布王芝详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及其同盟会的四个阁员被迫辞职。上述现象表明( )
A.责任内阁制度受到英国政治的影响 B.唐绍仪为争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
C.袁世凯的独裁行径破坏了宪政体制 D.同盟会成制衡袁世凯的重要力量
15.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 )
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 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 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
16.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D.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 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18.有学者认为:文官制度确立以后,由于文官的职业有所保障,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文官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周期性动荡。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文官制度决定西方国家的政治走向 B.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C.文官制度保证了西方国家长治久安 D.文官制度杜绝了西方政府腐败现象
19.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 )
A.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B.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
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20.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即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据此可知,新教伦理( )
A.主张合理地进行消费 B.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C.全部目的是提升道德 D.维护了罗马教皇权威
21.魏晋法律规定:祖父母、父母等用凶器杀害儿子或孙子的,处以五年刑期;殴打致死的处以四年刑期,如果是怀恨在心故意杀人的,则罪加一等。但是如果子女杀害、伤害或者殴打父母的,则要被判处枭首、骂詈、弃市;谋杀公公婆婆的也要弃市。魏晋法律的上述规定( )
A.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助推家庭伦理秩序的稳定
C.深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D.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
22.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23.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 )
任期时间 20年以上 15年以上 10年以上 5年以上 1年以上 不及1年 合计
北宋人数 0人 0人 6人 19人 37人 10人 72人
南宋人数 1人 2人 0人 5人 38人 17人 63人
合计 1人 2人 6人 24人 75人 27人 135人
A.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
C.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D.表明冗官现象非常严重
24.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部劝办商会谕》、《商会章程附议》等法律,推动了各地商会的建立。到1911年,全国共有商务总会53所,商务分会787所。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B.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有效地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D.助推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25.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职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 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26.正年间,清世宗下令各地乡村设立乡约,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乡约正、约副要召集全约之人宣讲《圣谕广训》,建立起“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据此可知,乡约制度( )
A.是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 B.提高了儒学的普及程度
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27.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28.如表是清末新政期间“癸卯学制中法律门具体课程”(部分),据此可知( )
主课 第一年每星期钟点 第二年每星期钟点 第三年每星期钟点 第四年每星期钟点
法律原理学 2 1 1 0
大清律例要义 4 4 3 2
中国历代刑律考 1 1 0 0
中国古今历代法律考 3 3 3 2
东西各国法制比较 2 2 2 2
各国宪法 1 1 1 2
A.晚清政府司法体系已完备 B.民法课程成为法律教育主体
C.国际法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D.法律教育中西合璧特点明显
29.195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这三部法律文献( )
A.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彰显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D.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30.下表为1985年度上海市劳模评选条件的若干规定。这些规定( )
◆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卫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斗争中成绩显著,或在抢救国家财产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方面有突出贡献。 ◆在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创优质名牌,使产品适销对路,增强竞争能力,打开国际、国内市场方面有突出成绩。
A.扩大了劳模评选的范围 B.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
C.顺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 D.开创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常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宪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缘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局限性。(6分)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6分)
(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8分)
3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按要求答题。(12分)
中国 西方
公元前536年,《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公元前450年左右,《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公元7世纪,《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公元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蕴含平等、公正、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1374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1215年,英国《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1646年,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 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请以“中外法律制度”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B 6.A 7.C 8.A 9.B 10.B
11.B 12.A 13.A 14.C 15.A 16.D 17.A 18.B 19.A 20.B
21.C 22.A 23.C 24.D 25.B 26.D 27.C 28.D 29.D 30.C
31.(1)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为:强调礼乐治国,礼法合流。其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根本;同时,古代中国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礼乐作为社会规范,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此外,随着历史发展,礼与法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治理体系。
(2)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社会治理思想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强调私有制、私人占有和自我所有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其局限性在于过度强调个人权利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同时,对私有制的绝对推崇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32.(1)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在于:建立了考试录用制度,要求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考试内容设计以“通才”为标准,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和高度文化素养;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2)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包括: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制定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这一改革的进步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也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明确看出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首先,英国建立了考试录用制度,要求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体现了制度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其次,考试内容设计以“通才”为标准,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和高度文化素养,这体现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视。最后,英国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这进一步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根据材料二,可以概括出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首先,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这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次,制定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以激励更多人接受新式教育并投身国家建设。这一改革的进步意义在于,它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持。此外,这一改革还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33.论题: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差异。
自古以来,中外法律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公元前536年颁布的《铸刑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的诞生,这体现了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随后,公元7世纪的《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强调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成为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到了明清时期,《大明律》与《大清律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体现了中国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而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是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西方,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元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蕴含平等、公正、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进入近代,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则正式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进一步体现了西方法律制度对权力制衡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外法律制度在发展历程、法律体系、法治理念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法律制度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注重法律的实践应用;而西方法律制度则更加注重权力制衡和个体权利的保护。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制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解析:本题要求以“中外法律制度”为主题,任选角度进行论述。答案中选择了“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差异”作为论题,并分别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中国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明清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及民国时期的法律现代化。在西方部分,同样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罗马民法大全的成就、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及美国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最后,对中外法律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两者在发展历程、法律体系、法治理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答案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