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7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5小题,共70分)
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挖掘中,既发现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又有大量与中原地区风格类似
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这些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 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C.中华文明呈现一体化趋势 D.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已形成
2.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
类别 内容 举例
序辞 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 武丁之时
命辞 记录所占卜的具体事情 某次征战
占辞 记录兆文显示的占卜结果 显示大吉
验辞 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 得到应验
由此可知( )
A.商朝政治活动频繁 B.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
C.人文主义色彩强烈 D.甲骨文不具备史料价值
3.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右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C.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由此可知,西周(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以宗法血缘维系等级秩序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王室对地方直接控制
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有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得知后,对周平王产生怨恨。为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周平王与郑庄公决定交换人质以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姬狐被送往郑国,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则被留在周王室。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反映了( )
A.诸侯间纷争不断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
C.周王室日益衰微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打破
6.下表中的变法运动( )
战国时期主要变法(部分)
名称 部分措施
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申不害变法 建立“循劳功,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尚了分封制 D.维系了宗法秩序
7.春秋时期,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木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8.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某学派特征做如下概括:“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战能究万物之情。”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9.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这说明当时( )
A.新故秦人矛盾加剧B.阶层之间流动趋缓C.司法制度尚未健全D.国家治理存在隐患
10.有学者评价秦朝的某一制度,“使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该制度( )
A,加强了王畿与周边部落的联系 B.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C.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结 D.容易促使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11.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派人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秦朝此举旨在( )
A.集国家大权于皇帝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关中地区经济 D.防止匈奴南下
12.《史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这一困境,汉初统治集团主张( )
A.“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D.“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13.仔细观察下图,与下图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汉初郡国并行制 D.元朝行省制
14.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任政府宫员的旧规,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治铁家孔仅为大农承领盐铁事,任用商人子弟桑弘羊主持财政事务。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意在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延缓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重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5.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君正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6.司马迁在《史记》中将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和对独立人格的坚定信仰投射在士人的精神内核之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士”这一群体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人物群像。司马迁的这一写史倾向( )
A.丰富了历史叙事的维度 B.突出了史学研究的真实性
C.催生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D.促进了史学研究的独立性
17.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瑞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18.《宋书》载,“(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C.大量人口由北南迁 D.国家分裂局面结束
19.“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素质提高 B.阶层流动受限 C.门第观念淡化 D.中央集权加强
20.北朝文学作品《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其中“天子”与“可汗”的称谓反映了(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各族的政治隔阂
C.北方的政局动荡 D.南北政权的对峙
21.据学者统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诗》共28处,有多处引用同一诗句,其中只有8处引自《风》,其余20处均引用自《雅》和《颂》。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B.精通于五言诗歌的创作
C.采取完全汉化的改革措施 D.忽视《诗》的政治教化
2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3.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B.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亡
C.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24.如右图所示,影响隋朝运河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地形 B.政治考量 C.经济交流 D.历史基础
25.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
A.以民为本 B.虚怀纳谏 C.加强边疆管理 D.重视发展生产
26.唐玄宗时期,始令剑南节度使兼任山南西道采访使,号山剑西道。763年,朝廷升山南西道为节度,767年又将剑南道划分为剑南东川与剑南西川。至此,西南地区三分为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三川分立”的政策( )
A.实现地方改土归流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促成监察制度变革 D.助长藩镇割据局势
27.某学者总结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该学者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28.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控制
29.下图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疆域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30.据史书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据此可知( )
A.科举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B.世家大族政治地位巩固
C.科举制度日益受到重视 D.官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31.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
件体现了唐代( )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
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
32.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纳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标准开始由“税人”朝“税地”方向发展,实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的
效果。这一改革(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
C.实行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33.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 )
A.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B.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
C.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 D.文化呈现兼收并蓄的特点
34.下面是一本隋唐史著作的目录(部分),下列该书章节的标题中,最适宜第七章的是( )
第七章 ___________________ 西行求法运动和佛教的本土化 绚烂的文化和艺术 唐诗的世界 科技发达的时代 第八章 亚洲历史图景中的安史之乱
A.中古贵族政治的终结 B.经营西域和安抚吐蕃
C.宽容而灿烂的精神世界 D.三百年分裂后的再统一
35.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是岑参的“汉家大将西出师”,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 )
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 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
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 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坐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会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终成大变局。凡是历史上的大变局也莫不如此。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达到鼎盛时期,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朝进入大发展时期,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汉朝的宏伟大业,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使然,可以说汉武帝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标志,同时,汉武帝时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辉煌政绩又与他个人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引自洪煜《评汉武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记住(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成为杰出人物的主要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巩固与发展大一统的措施(4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如下表是《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的标题,对应中国古代史上不同的时期。
第一册:中华文明的开端
第二册: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第三册: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第四册: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第五册: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第六册: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第七册: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
第八册: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第九册:士大夫的理想时代
第十册: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第十一册:沉暮与新生
第十二册: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论题予以阐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历史参考答案(2027届高一上期半期考试)
1~5 ABDBC 6~10 BDCDB 11~15 BCCAB 16~20 ADCBA
21~25 ADCBA 26~30 BDBBC 31~35 CADCB
36.(1)原因:结束春秋战国长期以来的纷争与动荡;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或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建立“大一统”体制,开启了中国“大一统”时代(2点4分)
(2)因素:文景之治的奠基;所处时代的客观要求;较好的政治素养和宏伟的抱负;周边人才济济(4分)
措施: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刺史监察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不法行为;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人,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设立五经博士,尊崇儒术。(2点4分)
37.(1)方式: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中原汉族流向边疆;汉化改革;战争;移风易俗;相互通婚;经济文化交流。(3分)
(2)特点: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开明的民族政策,相各民族相对平等;羁縻政策。(2点3分)
影响: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增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点4分)
38.【参考示例】
示例一:
标题:秦汉——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同时通过经济、思想等措施确立了大一统局面。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这些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
示例二:
标题:战国——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如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