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发掘,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2.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还受封有一定的人民。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氏族平等 D.维护社会稳定
3.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周王室开始衰微
C.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D.士阶层日益崛起
4.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与“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什伍连坐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5.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确立军功爵制 B.设立三公九卿 C.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6.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D.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7.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
A.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B.使决策机制逐渐专业化
C.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D.致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8.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9.下表为西汉和西晋时期,全国所设郡数的对比表(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C.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D.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10.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反映了(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密切 B.各民族间差异渐趋消失
C.中原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民族交融丰富物质文化
1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
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 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
12.《旧唐书》记载:至德(756—758年)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乾符(874—879年)之后,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这说明唐中后期( )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地方监察机构不断地调整
C.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强化 D.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
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14.唐代通过手工业管理机构——少府监下设的诸互市来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诸互市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保证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C.适应唐代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D.导致外商的利益难以保证
15.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
A.《禹贡地域图》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肘后备急方》
16.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引发的赋税变化。(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举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曹操对任人唯贤的推崇早于九品中正制度,这无疑对当时强调德仁孝顺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九品中正制度虽然为今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主要强化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从东汉末年延续到唐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
——摘编自张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社会影响探究》
材料二 在隋朝以前,盛施九品官人法,当时高级官职由几十家大士族垄断。因此,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基础十分薄弱。唐朝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后,选拔官员的范围大人突破了少数家庭的圈子,扩展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参加科举者,其门第、流品的限制并不严格,被录取人员所代表的阶层也相当广泛,使大批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了统治政权。唐朝科举虽有很多科目,但主要是进科,而进士科又以诗赋为中心,诗的好坏对于一般考生的录取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唐朝知识分子不仅人人会作诗,而且都竭力将诗作好。
——摘编自杨建军《简论唐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演变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的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甘肃某校的同学们策划了“博物馆文化看历史”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来参加。
甲 人面鱼纹彩陶盆 乙 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丙 秦陵兵马俑 丁 东汉讲学画像砖
请从以上四件展品中任选两件展品进行讲解。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生,排除D项。
2.D 伯禽受封的人民中包括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强化不同氏族间的融合,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故选D项;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是不同的氏族,所以谈不上血缘认同,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这样的做法不一定能实现氏族平等,排除C项。
3.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较强和士阶层的崛起,排除A、D两项;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B项。
4.D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激发了军人作战的积极性,对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起到积极作用,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措施,与秦国在作战中取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什伍连坐与战争取胜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是经济措施,与秦国在作战中取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处理全国政务,B项正确;军功爵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户籍制度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除C项;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中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可知,反叛者大多属于秦朝地方官员,体现了地方治理体系崩溃是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战争动员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反叛者是六国贵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反叛者属于地方官僚,不属于底层民众,排除D项。
7.A 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A项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中央集权指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9.C 由图表中相关数据的比较可知,西汉至西晋时期,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郡县数量随之大幅增加,故C项正确;西汉至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始终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排除A项;图表中未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B项;相较于西汉,西晋统治疆域缩小,排除D项。
10.D 题干中的信息“‘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对内地的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游牧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B项中“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题干中未提及“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概况”,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对中央造成威胁,A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广泛,不仅负责军事和防御,还涉及行政、财政等多个方面,但并非是监察机构,也不涉及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排除B、C项;材料主要体现节度使权力扩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尚有中书、门下”,可知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相互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一官多职、地方分权、以小监大的内容,排除B、C、D三项。
14.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设立诸互市把外国的货物包买下来,再进行销售,这样保证了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C项正确;唐朝仍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保证了外商的利益,排除D项。
15.B 根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B符合题意;西晋时期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排除A项;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肘后备急方》是东晋时期葛洪的医学著作,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
17.(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8分)
(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4分)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2分)
18.(1)特点: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4分)
影响:缓解了财政危机;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趋势: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中正官为士族把控,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4分)
(2)作用: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方向发展。(8分,答出四点即可)
20.示例一:
图甲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出土于半坡遗址的彩陶,说明彩陶是半坡先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其纹饰体现了半坡先民的审美意识。(6分)
示例二:
图乙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殷墟出土的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甲骨文是文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史料。(6分)
示例三:
图丙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秦始皇陵以东,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是中国古代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6分)
示例四:
图丁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汉代席地而坐、教学互动的教育特点。《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五经。(6分)(答出两件展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