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集中 B.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C.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 D.民族认同感有一定加强
2.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
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促进了中央集权加强
3.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雅典人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十将军在内。公元前5世纪,雅典许多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环境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限制政治精英发挥作用 D.实行男性公民的直接民主
4.英国1782-1820年间的65位内阁成员中,有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有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的22位首相中,有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
C.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力,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C.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D.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6.《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魏晋清谈之风兴起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宗教冲击传统思想
7.唐朝采用“勾检制度”履行审计职责,从三省到九寺五监大都设有勾检官,负责审核本单位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重点勾检财务收支状况,其结果层层上报,最后由户部进行审计。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官员权力 B.规范政府行为 C.加强中枢权力 D.杜绝腐败现象
8.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20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 )
A.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9.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对此,晋国叔向曾写信责备子产不该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但此后不久,包括晋国在内的各诸侯国也相继公布了成文法。这种变化说明( )
A.贵族特权已不复存在 B.法律体系走向完备
C.法治得到了普遍认同 D.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10.明初,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在各地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的事迹;让民间自行推荐一名“里老人”负责宣讲“六谕”。以上举措( )
A.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积极实践乡村自治理念
C.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D.实质是礼教取代了法律
11.中古时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不许杀人等,违反基督教伦理的行为往往为社会所不容;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为此还建立了打击异己的宗教法庭。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文化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B.教会的权力在不断扩大
C.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D.思想意识受到严密控制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单独设立人格权编,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
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法制基础
13.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相互影响 B.海陆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 D.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14.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司官员的奖励统计表(部分)。这体现出宋代( )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官员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中
A.完善了官员选拔与考核制度 B.市舶司的管理职能有所拓展
C.注重对外贸易的规范和管理 D.在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明显
15.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义勇军高唱着《马赛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后来成为了法国的国歌。这反映出( )
A.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资产阶级革命激化了民族矛盾
C.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 D.法国大革命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16.2016年初,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面向全球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该活动旨在( )
A.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 B.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推动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 D.开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西北地区准噶尔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清朝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摘编自杜辉《清朝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强化边疆治理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列举两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0.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了解英国宪政的法治传统不得不提到几部法律文献,《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封建王权的文件。《权利法案》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王位继承法》则进一步限制王位的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权力,使得权力中心进一步偏向议会,并明确宣告司法独立制度的确立,为英国宪政道路进一步扫清障碍。
——摘编自唐铭遥《浅析英国宪政传统》、孙晔《早期英国司法独立过程初探》
材料二 《唐律疏议》节选
篇目 条款
《名例》 “十恶”罪分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谓告言(告发)、詈言、诅詈(辱骂诅咒)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
《户婚律》 “每丁,租二石,调丝、绢、绵三两……”,,唐律禁止“占田过限”“妄认公私田”“盗卖或盗种公私田”等,实行“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等处罚
——摘自《唐律疏议》、李俊编著《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形成的法治传统。(4分)
(2)提取材料二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律中所反映的某些历史现象予以解释。(要求:至少提取两条信息,认识正确,史论结合,解释清晰)(8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C D C B D D A C B C C D A
1.C 材料通过对周朝国家构建过程的描述,强调周朝相较于夏商不仅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形式,且国家政治建构中具有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C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西周对于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的改造并不属于社会发展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周朝政治建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民族认同意识,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打破地形的隔绝,有利于破坏地方割据条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元代行省是对已有疆域设立的,排除A项;元代行省设立对于商品贩运和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C项。
3.A 根据材料“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人重视法律,强调依法从政,即使是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会因触犯法律而遭受惩罚,这种观念反映了雅典人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环境,故选A项;古代雅典并没有限制政治精英发挥作用,排除C项;古代雅典是奴隶制社会,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雅典的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决策国家大事来实现民主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C 由材料可知,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内阁的成员和首相依然主要来自贵族,所以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非常有必要,因此C项正确。贵族不一定就是王室,因此A项不正确;有两位首相不是贵族及相关人员,“完全控制”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王权就形成了分权制衡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5.D 权力本位是指强调权力至上,注重国家权力,权利本位是指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中,公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强调落实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则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法制建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对材料整体的概括与总结,排除B项;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体现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并非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特点,排除C项。
6.C 材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家族相关人员的记录,结合其时代背景可知,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盛行,C项正确。从汉武帝推崇儒学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受到佛教和道家的冲击,但并未改变主流地位。佛教、道教都不关注家族,A项、D项不符合题意;魏晋清谈之风是指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哲学为主要内容,通过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来进行的一种学术行为,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B项。
7.B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朝采用“勾检制度”,负责审核官员遵守规章制度的相关情况和财政收支状况,主要是为了规范政府行为,B项正确;审计职责并不会分化官员权力,排除A项;审计范围从三省到九寺五监,不仅仅是中枢机制,排除C项;勾检制度无法杜绝腐败,排除D项。
8.D 由题干中的“教育部”“考试院”“文官高等考试”和参加考试的有“女性20人”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的《考试法》,故选D项;晚清统治时期,是不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的,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只是有孙中山的考试思想,但由于政权存在时间短,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并未付诸实施,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不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曾引发反对意见,但此后各诸侯国也相继公布了成文法。这种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促进了成文法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而非消除了贵族特权,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得到初步发展,但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法治得到了普遍认同”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通过设“申明亭”“旌善亭”,设“里老人”宣讲“六谕”等措施惩恶扬善,以教化百姓,稳定乡村社会秩序,A项正确;统治者基于统治需要重视基层教化,并不是“积极实践乡村自治理念”,排除B项;“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统治者礼法并用,并非以礼教取代法律,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的教会学校教授法律、医学等促进了世俗教育的发展,其宗教伦理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同时又有禁锢思想的一面,说明基督教宗教伦理在社会中产生了双重影响,C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文化教育有所发展,但“获得全面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教会权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排除B项;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未能全面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单独设立人格权编,保障人们的居住需求,体现了国家立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B项正确;材料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部分内容,体现不出“百科全书”的全面性、系统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进行对比,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亚洲地区的民族语言,还包括欧洲地区的语言,反映出汉代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都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表格信息反映出其他地区文明对汉文明产生了影响,而不是“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相互影响”,排除A项;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对外交往陷入停滞,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并没有同欧洲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市舶司专管海上对外贸易,宋代政府对有贡献的广州市舶司官员进行奖励,可见宋代政府注重对外贸易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单从市舶司官员升迁情况无法看出官员选拔与考核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舶司管理职能的拓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国家对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排除D项。
15.D 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面对外来侵略者,法国人民自觉组织义勇军保卫国家,这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专制王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欧洲一些军队入侵法国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排除C项。
16.A 据材料可知,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不同省区市的特色,旨在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A项正确;“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的目的是面向全球打造中国形象,而不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B项;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同:两者都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的稳定的文官制度;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异: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根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安排工作;西方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服务于政府,中国服务于人民;西方注重才能,中国要求德才兼备。(答出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8.(1)措施: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册封达赖、班禅;在台湾设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西南改土归流;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法律规定中国边界。(任答两点,共2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共4分)
(2)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借鉴了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我国特殊的地理、政治、文化环境;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推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任答两点,共4分)
(3)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任答两点,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示例
观点:同一种制度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2分)
论述:任何新制度在创立初期时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都有其价值和合理的一面,但随着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制度起到的作用就不同了。例如: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人口流动大,察举制已无法满足选官的需要。为加强中央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需要,三国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但随着魏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门阀制度的工具。尤其是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不断发展,庶族地主需要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和参政权力,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科举制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科举制,以学识和才干为选拔标准,“学而优则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8分)
结论:综上所述,任何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不断革新。(2分)
附:评分标准
(1)提出与材料相关的观点。(2分)
(2)论述过程须有史实支撑,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两个及两个以上得满分)
①史实4分:举出与观点紧密联系的史实每个得2分;
②论证4分:多角度论证,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得4分;论证能支持论题,逻辑较为清晰,得2分;论证不能支持论题或缺乏逻辑联系或没有论述的,得0分。
(3)结论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升华,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2分)
①结论明确、恰当、有拓展,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须与阐述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得2分;
②结论较为明确,与阐述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得1分;
③结论错误或无结论,得0分。
20.(1)传统: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在法下,议会主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答出2点,共4分)
(2)示例
信息一:十恶罪中谋反罪居于首位,体现了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唐律实质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信息二:十恶罪以及告发、诅咒父母或祖父母的条款,体现了法律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唐律中礼法相结合的特点。
信息三:唐律禁止盗卖或盗种公私田,严格处罚买卖土地行为,说明政府在限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均田制的运行。
信息四:“每丁,租二石,调丝、绢、绵三两”等信息,说明均田制下的农民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实行租调制,保障了封建政府的收入来源。
(能结合所学合理解释材料中的任一条信息,得4分;合理解释两条信息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