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虽有佳肴》《河中石兽》《伤仲永》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而且本文浅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但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孙权劝学》效果反思
上完这堂课,仔细一想: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础知识教得很扎实,但太过于细碎,过分强调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文本的厚度。
的确,反观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师生更多的还是将文本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关注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于是课堂上学生忙碌的只是摘记,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再说。一味地“反复强调”重点,只会导致课堂越来越沉闷,文言文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长期的讨论与摸索,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界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基本达成了共识:通过文言材料的学习,体会文本的文言美、音韵美、言辞美、思辨美、情感美,让学生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套用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便是: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希望广大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熏陶者,而不是文言研究的接班人。
基于这一理念,我查找了很多资料特别是《三国志》,反复研读《孙权劝学》,并对教案做了多次修改,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努力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三层境界:积累、整合;品味、鉴赏;思考、领悟。
1.积累、整合。整堂课不是以串讲为主,而是以问题带出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比如在体味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强化“博士”“往事”等重点字词。这种做法避免了琐碎,使课堂显得节奏紧凑,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2.品味、鉴赏。孙权是本文的主人公,他的语言非常有特点,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在循循善诱中又不失君王的果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去品读孙权的语言,使这一人物形象逐渐显得饱满丰厚,更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言辞美、情感美。
3.思考、领悟。《资治通鉴》是一本帝王的读本,但学生对它并不熟悉,以前本人在教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其作者、主要内容等,对于其文化内涵,涉及甚少。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对《资治通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起他们阅读此书的兴趣。虽然他们未必能全部读懂,但在中学阶段能对中国的这些经典书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他们今后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 吕蒙学 鲁肃赞 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课件17张PPT。《资治通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
王学谋 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多层次朗读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第二步:读出句意第三步:读出语气卿( )今 当 涂 掌 事
“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
卿言多务,孰( )若孤
“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卿 今 当 涂 掌 事
大 兄 何 见 事 之 晚 乎提示:
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qīng q? shúsuìwéigēngyé////二读: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疏通文意,要求:
1、先自己独立阅读、翻译;
2、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还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讨论。
提示:重点的字词不能漏译。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归纳要点 你认为《孙权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来。三读:读出语气 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要读出语气,就应该在人物的语言上多下功夫。
方法:
1、结合人物的身份、句中的标点符号、语气词等,先自己体会、试读;
2、小组展开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及鲁肃过….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惊讶,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表示感叹语气,看似责备,实含之意自豪、自得。 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境,并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自主交流,畅谈感悟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方仲永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五岁能诗、文理皆有
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叙议结合,借事说理。拓展延伸,对比学习现场劝学,学以致用 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课后作业 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宋) 苏轼《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文章通过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无非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
这是一篇浅易的小短文,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学学习的优势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准备。
《孙权劝学》课堂观课记录表
科目
语文
时间
2015.4.22
上课教师
王学谋
年级班级
七年级十四班
课题
孙权劝学
观课人
1刘书巧2石素梅3任桂香
项目
观察内容
观察要点及操作要领
☆
☆☆
☆☆☆
简要记录
观
课
者
1
上课准备
1.师生状态调度、文具课前准备等
2.是否进行上课习惯的要求
√
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教具
观察有无
√
无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教学方法,侧重看是引导还是灌输
√
教师引导比较到位。
教学手段
观察课件、教具、学具等的运用
√
课件使用比较充分。
教学重、难点
观察有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暨有无课堂高潮)
√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比较得当。
观
课
者
2
教师指导、讲解、评价
1.教师讲解(含语言)是否精炼?
2.讲解是否关注全体学生?
3.提问是否全面,是否关注学困生?
√
关注大多数学生,适当关注学困生,讲解比较精炼。
学生行为
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想学、愿学、是否学得轻松
√
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能否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能否积极与同学合作
√
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课堂氛围
观察师生、生生之间关系是否民主、平等、融洽
√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教师教学机智
教师对生成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方法及效果
√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高。
检测、反馈、矫正
检测手段方法内容时间是否合理、反馈是否及时
√
检测较及时、得当。
课堂评价
能否对学生的回答给与恰当评价
√
教师能够恰当评价学生,并给与及时适当的启发引导。
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否给与恰当引导
√
能否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观
课
者
3
板书设计
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错误、是否及时、作用发挥等
√
板书设计工整、规范,设计比较科学。
课堂管理
教师课堂管理的意识、方法、效果
√
课堂管理水平较高。
教案设计
1.检查有无
2.检查质量
√
教案设计较为科学、细致,指导性较强。
教学目标达成
观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
√
三维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教师“特长”
有无言语、肢体等方面与众不同之处。
√
教态亲切自然。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 (一)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
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但当涉略( )
见往事耳 ( ) 即更刮目相待( )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4.翻译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6.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下面
7.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 (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 和_____ _。
4.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1)重新。(2)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4.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 (三)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 今: 现在 当涂: 当道,掌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托 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好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 但: 只是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 见: 了解 往事: 历史 耳: 罢了
蒙乃始就学: 乃: 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过: 到
卿今者才略 今: 现在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 更: 重新 刮目: 擦擦眼
2. 翻译以下句子。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4)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3. 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 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2)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3)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
5. 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6.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
7.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上完这堂课,仔细一想: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础知识教得很扎实,但太过于细碎,过分强调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文本的厚度。
的确,反观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师生更多的还是将文本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关注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于是课堂上学生忙碌的只是摘记,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再说。一味地“反复强调”重点,只会导致课堂越来越沉闷,文言文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长期的讨论与摸索,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界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基本达成了共识:通过文言材料的学习,体会文本的文言美、音韵美、言辞美、思辨美、情感美,让学生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套用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便是: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希望广大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熏陶者,而不是文言研究的接班人。
基于这一理念,我查找了很多资料特别是《三国志》,反复研读《孙权劝学》,并对教案做了多次修改,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努力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三层境界:积累、整合;品味、鉴赏;思考、领悟。
1.积累、整合。整堂课不是以串讲为主,而是以问题带出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比如在体味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强化“博士”“往事”等重点字词。这种做法避免了琐碎,使课堂显得节奏紧凑,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2.品味、鉴赏。孙权是本文的主人公,他的语言非常有特点,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在循循善诱中又不失君王的果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去品读孙权的语言,使这一人物形象逐渐显得饱满丰厚,更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言辞美、情感美。
3.思考、领悟。《资治通鉴》是一本帝王的读本,但学生对它并不熟悉,以前本人在教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其作者、主要内容等,对于其文化内涵,涉及甚少。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对《资治通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起他们阅读此书的兴趣。虽然他们未必能全部读懂,但在中学阶段能对中国的这些经典书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他们今后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标分析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王学谋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其人文内涵丰富。而本单元课文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定位在“学习名人精神上”。学习这篇课文,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是有所得。因此,教学中,要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学习他们的精神,健全我们的人格。
《新课标》对初中学段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另外,要教会学生赏析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由“会读”到“会赏”的质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后学有所成的故事。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学有所成的道理,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