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
茶卡盐湖
问题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人类活动不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问题2:人类活动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产生大量废物。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82-83,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换算?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人类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什么?生态足迹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_________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
。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某一单位人口
需要
产生
资源
废物
生产所需的
吸纳所需的
具有生产能力的地球面积
1.生态足迹
(2)举例换算(以一个人为例):
②排放的CO2总量
①粮食消费量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 。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 。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 。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 。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 。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 。
(3)内容
森林面积
土地面积
水域面积
农田面积
草地面积
林地面积
思考讨论:
1.人类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什么?
2.生态足迹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个人只吃素和只吃肉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为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少生态足迹的值。
(4)特点
生活方式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碳足迹)
步行 开车 占用
吃蔬菜 吃牛肉 养牛需要
建设用地
吸收尾气需要森林面积
养牛比种菜排放更多CO2
草地
<
<
【思考】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考作答)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哪些呢?
2.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
近几十年来,全球人口持续飞速增长,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阅读课本P84思考讨论,思考回答P85讨论题。
思考●讨论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资料1】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情
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0
1961
1967
1974
1981
1987
1994
2001
2007
2014
年份
5
20
15
10
25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超载状态。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单位:全球公顷)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生态足迹(单位:全球公顷)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单位:全球公顷)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生态足迹(单位:全球公顷)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讨论3: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0
1961
1967
1974
1981
1987
1994
2001
2007
2014
年份
5
20
15
10
25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料4】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3.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城市化和老龄化加速
生态足迹大
我国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
2015年全面二胎
2021年放开三胎政策
“天涯若比邻”!国与国之间具有边界,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却不会终止于国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主要是因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2.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3.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4.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85-88,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1.全球性生态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①全球气候变化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②水资源短缺
成因:
防治措施: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
节约用水、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管理,污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
③臭氧层破坏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
④土地荒漠化
成因:
防治措施:
干旱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植被破坏
合理利用现有草场,退耕还林、还草
⑤生物多样性丧失
成因:
防治措施:
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
保护生物栖息地尤其是濒危物种。
类型: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⑥环境污染
小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生态问题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
水资源短缺 人口多, 严重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制冷剂)
土壤荒漠化 植被的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 被破坏
环境污染 包括 、 、 。
CO2
污染
氟氯烃、哈龙
破坏
环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动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对生物生存、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
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
(1)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思考.讨论
(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3)为什么说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①生态环境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支撑和维护生命系统 的前提和基础。
②生态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我 国:
(1)正确理念:
退耕还林、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节能减排计划
碳中和与碳达峰
垃圾分类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2.应对措施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关系
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生态赤字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2.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3.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
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