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感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感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0 12: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感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更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2.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3.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  )
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4.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5.龙山时代永兴店文化的下塔古城建有双重城墙,城墙上等距离分布有马面和角台建筑,城门处建有瓮城。整座城依地势和冲沟而建,利用黄河、冲沟、城垣形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下塔古城的特点反映了(  )
A.新石器时代战争频繁 B.社会阶层的高度分化
C.区域文化的交流加强 D.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
6.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  )
A.谴使西域,开辟丝路 B.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7.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封异姓王 B.颁布“推恩令”
C.封同姓王 D.确立察举制
8.秦统一后,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 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认知分歧
C.郡县制度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D.分封制有利拱卫王室以安天下
9.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  )
A.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B.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
C.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来源 D.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10.“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与这段文字契合的治国理念是(  )
A.严刑峻法 B.外儒内法 C.三教合一 D.黄老之术
二、材料分析题
11.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2.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
13.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和观点。
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词汇和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三、综合题
15.(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16.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开始编著《说文解字》,历经21年著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上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后汉书·儒林·许慎传》
许慎认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其子许冲在《献书表》中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许慎恩师贾逵),作《说文解字》,六书群经之诂,皆训其意。”
——摘编自《说文解字·叙》
材料二 在当时由于有些经师随意解经,产生了“是非无正,巧说邪辟,使天下学者疑”的恶果,而《说文解字》却能起到“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的作用。
——《朱绍侯文集·字圣许慎》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
——许慎文化园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许慎著成《说文解字》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分析许慎在文字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四、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豪族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具体特征如表所示。
特征 说明
宗族性 豪族本身具有宗法性血惨结构特点
地方性 牵族宗族活动于特定的地城范围且索族在该地城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大地产性 在通常情况下,豪族均为所在地城的大土地所有者
武质性 素族具有强力或暴力特性(汉代索族普遍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是索族社会势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非身份性 汉代索族与政治权力结合之前所具有的身份特征,尤其在豪族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学化”和“官像化” 汉武帝以后,“通经入仕”逐渐成为地方豪族与政治权力结合的主要途径。不少豪族之家因为“累世经学”而成为“累世官官”甚至“累世公卿”之家(但不是每个地区的豪族大姓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据尹建东《汉代地域性豪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关东、关中、江南及西南豪族为中心》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特征为“汉代豪族”这一概念 下一个定义,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诠释。(要求:定义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观念:重农抑商。
(2)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的诱导。
(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答案】(1)变化情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争霸兼并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
(2)特点: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
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技进步(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士族门阀的衰落。
13.【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主张: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略
14.【答案】(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背景:社会激烈动荡(政权动荡与更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僵化,学风空疏。
(3)有助于: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树立使命、责任、担当意识;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多元一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5.【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16.【答案】(1)文化传承,促进教育发展,对于汉字以及文献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汉代经学发展,解释存在谬误,许慎博学经籍,认真考证。
17.【答案】(1)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2)特点:政府重视,有宏大规划,有法规条例保障;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3)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①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
②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18.【答案】定义:地方上(乡里)拥有大量土地和武装依附民的宗族势力。
诠释:汉代中国处于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兴起阶段,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推广实施,豪门大户通过土地兼并,拥有大片集中的地产。封建田庄(大庄园)经济成为豪族的经济基础。汉代时,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跨区域经济联系不强,加之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豪族的活动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应对流民、匪寇等问题,豪族普遍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以捍卫自身在地方上的特权地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重视亲情、宗法关系的儒家伦理观,为豪族势力的维系和发展提供了精神纽带。汉代中后期,察举孝廉的选官机制逐渐被地方势力所控制,这也为豪族政治特权的膨胀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汉代的豪族具有宗法性、地方性、大地产性、武质性等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学化”“官僚化”的趋势,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