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8课《制台见洋人》(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8课《制台见洋人》(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4 18: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你了解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的现状吗?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制台见洋人 ---李宝嘉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制台言行的刻画鞭挞了其崇洋媚外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能够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人物性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3.?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点和难点:?
了解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常识?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了解到晚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历史,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期产生了四部有名的小说,它们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1867—1906),清末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促使社会进步。李宝嘉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清末“谴责小说”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作者简介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
《孽海花》 曾朴
《老残游记》 刘鹗1842年《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1858年《天津条约》给英法赔款。
1860年《北京条约》赔偿英法军费。
1895年《马关条约》赔日本军费2亿
两白银。
1909年《辛丑条约》向各国赔偿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
共9.8亿两。
提示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形势,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一味退让,期望以割地赔款来求得一时苟安。对内则变本加厉,加剧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和剥削,甚至以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欢心。课文中的制台就是这样的一个满清统治阶级的典型代表。 创作背景课前预习1.易读错写错的字 抚恤( ) 脾气( )藩台( )巡捕( )戈什( )交涉( )行栈( )廊檐( )蓦 地 ( )霎时( )暂时( )违背( )pífānbǔgēshèzhànyánmòshàzànwéifǔxù2.多音多义字 课前预习蒙古起哄哄哄动哄骗蒙蒙受帖妥帖请帖字帖méng(  )měng(  )
tiē(  )tiě(  )tiè(  )hōng(  )hǒng(  )hòng(  )3.形近字辨析 课前预习
嘈 ( )躲 ( )糟 ( )槽 ( )遭 ( )辨 ( )辩 ( )辫 ( )瓣 ( )跺 ( )剁 ( )垛 ( )糟糕 槽子遭遇嘈杂辨别辩论辫子花瓣跺脚剁馅垛口躲避zāo cáo zāo cáo biàn biàn biàn bàn duòduòduǒduǒ收篷:5.重要词语释义手折:恪遵功令:捺定:瘪子:六神无主:舒展:排揎:课前预习旧时下属向长官申述意见或禀陈公事所用的折子,大都亲手呈递。严格地遵守法令。恪,恭敬,谨慎。忍住。挫折。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不卷缩;不皱。方言,数说责备,训斥。船到目的地就把帆放下来,这里是结束、了事的意思。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全文共有14段,可以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文制台处理公务的原则。
这一段没有具体事件,但读者已经对文制台的为人为官有了总体印象。(欺压下属)
在这一部分里,制台并未见洋人,但两次听到与洋人有关的事情。从他一听到有关洋人的事情就“大惊失色”“气焰矮了半截”的表现,已经可以看出这个人置自己国家主权于不顾,是非颠倒地为帝国主义分子开脱,反责中国老百姓与地方官不好的“惧洋护外”的投降卖国嘴脸。
第二部分(2-9)写藩台、淮安知府、巡捕见文制台的情景。

这一部分是对上一部分内容的具体印证,也是全文内容的展开。 藩台见制台:禀报公事,文制台极不耐烦,以势压人,
蛮不讲理。 淮安知府禀见文制台,请示两件交涉案件:嫌字小,摔手折。(淮安知府说皇上就是取的这小字:暗含意⑴皇上喜欢这小字⑵文制台竟敢与皇上相反⑶我报告的这两件事都是急事。 话不软不硬,其中不乏讽刺挖苦,还有一点威吓,可看出淮安知府是一个封建官府中不惧上,敢于用软顶子回敬上司的官吏,表现了他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的性格,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文制台那一套不是可以吓到所有比他官位低的人。)其中一说到洋人时,绝不肯批评洋人一个字。 巡捕见制台禀报事情:从中看出制台对属下不讲道理,对洋人 由于惧怕而殷勤体贴,活灵活现的勾画出文制台对洋人垂涎巴 结,对手下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反映了他媚外欺内、粗鲁蛮横的性格。第三部分(10-14)写制台见洋人,学生斗洋人。
作者借淮安知府之口歌颂了中国老百姓对洋人的反抗,并以反抗的胜利无情地鞭挞了文制台这些跪倒在洋人面前的民族败类。
讨论,归纳文制台人物形象找出文制台接见同僚、下属和洋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描写讨论
1、“撩”、“不耐烦了”、“发狠”、“往地下一摔”等表现动作、表情的词语,和“我兄弟一个人管了这三省的事情”、兄弟虽然是三省之主“等语言体现了制台怎样的性格?
苛刻,傲慢,是非不分的性格特点。2、以下四句有关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了制台怎样的性格?
(1)、“急的把桌子一拍”、“皱着眉头”。
(2)、“糟了!一定是把外国人打死了!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这个处分谁担得起!”
(3)、“不妥!不妥!”
(4)、“我正在这里提心吊胆呢!”强烈的“惧洋”心理。3、在制台接见巡捕的时候,制台打了两个耳刮子,踢了两脚,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制台怎样的性格?
蛮横、仗势欺人,作威作福,大发淫威。4 、巡捕第一次挨打是打扰了制台大人吃饭,第二次挨打没有及时的禀报洋人求见,这里揭示了制台什么样的性格?喜怒无常、惧洋媚外总结  在小说中,有两处文字写制台称自己在外交上是“老手”,一是他用花言巧语将外国领事哄骗走之后,用假设的语气叙述刚刚发生的事,说“若不是我这老手”……;二是他惊讶于外国人“既肯陪话,又肯化钱”,说“我办交涉也办老了,从没有办到这个样子”。前者是自信,后者是狐疑,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要对外国人小心服侍,不能出错,他认为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自称“老手”。在他看来,外交胜利的标准就是不能得罪外国人,不要给自己惹麻烦。 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制台称自己在外交上是“老手”?在他看来,外交胜利的标准是什么?  听说两个留洋的学生制服了洋人,制台先是认为这两个留洋学生的做法不妥,认为是“聚众滋事”;后来虽认为学生的辩驳“有理”,但又担心得罪了洋人;再后来对洋人服软认错、赔钱赔礼不可思议;最后“倒反害怕起来”,指示要“弹压百姓”,护送洋人出境,以免惹恼洋人,再生是非,这表明制台对群众力量的猜疑,对洋人的惶恐不安,表现了他对内不信任,对外奴性十足的卑劣人格。 2.听说两个留洋的学生制服了洋人,制台有什么反应?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格?重难点探究关于题目题目是“制台见洋人”,但课文中写“制台见洋人”的内容很少,你认为题目合适吗?为什么?
制台见洋人的内容虽少,但是却是反映制台本质和课文中心思想的重要部分,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所以题目是合适的。讨论习题三 文制台对自己手下的属员、听差与对洋人的不同态度在清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个别的。他的所作所为是当时统治阶级所允许的,他的性格是社会造就的。因为晚清政府腐败,官场黑暗。最高统治集团昏庸无能,对外国的侵略惧怕恐慌,屡屡签订卖国条约,出卖领土和主权。所以才有文制台这样的官员。写作手法 使用对话描写是刻画文制台的主要手段。长期的官僚生涯造就了他最善于 “多说话,少做事”,因此,用长篇对话的形式来刻画文制台是再恰当不过的。
语言具有个性化,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制台粗暴蛮横,以势压人;知府不动声色,态度鲜明;巡捕办事慌张,直言快语;洋人趾高气扬,得寸进尺,等等,都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成功地运用对比写法,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运用对比的方法描写生活,塑造形象,几乎是各种艺术作品普遍使用的方法,这种艺术方法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的制台实际上只见到了某国的一个领事,其他的洋人在文中没有直接出现。文章的大多篇幅是写制台见下属,通过见洋人与见下属的的对比,表现了文制台的媚外欺内的本质特征。写作手法主题 课文记叙了文制台见洋人以及接见属下的情景,揭露了清朝官吏崇洋媚外、欺压百姓的反动实质。写作特点:?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讽刺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作者把他所要鞭挞、谴责的对象作了放大、夸张处理,使其原形毕露,加大了讽刺的力量。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叙事写人,最为典型的是制台对待同僚下属和对待洋人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对内蛮横,对外卑躬屈膝的丑恶灵魂。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在对比描写中,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另外,小说的人物语言具有很强的口语性,活灵活现;人物心理活动细腻入微,真实可感。这些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拓展延伸?假如你遇到了文中的制台,你想对他说什么??示例:人还是有点骨气的好,像你这样的人,不配活在世上。当堂测试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A.?鸡肋(?)?B.?塞北(?)?C.?恶之(?)?D.?zèn害(?)?2.?A.?麾军(?)?B.?高阜(?)?C.?射中(?)?D.?取匙(?)?3.?A.?排揎(?)?B.?抚恤(?)?C.?恪遵(?)?D.?翰林(?)?当堂测试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屯兵日久(?)2.?不晓其意(?)??3.?迳来告操(?)?4.?谮害皇上(?)??5.?植然其言(?)6.?但操有问(?)?7.?安敢欺我(?)8.?弃弓绰刀(?)??9.?刻不容缓(?)?10.?随机应变(?)?11.?杀鸡骇猴(?)12.?不以为然(?)?13.?一哄而起(?)14.?聚众滋事(?)?15.?顿口无言(?)?16.?为理所屈(?)?当堂测试三.?指出各组中加点字的含义:
1.?以??2.?乃??3.?A.?只得捺定性子(?)?B.?无如头绪太多(?)?C.?决计不是个道理(?)D.?夸奖他有经济(?)?当堂测试四.?作家作品填空:?
1.?《杨修之死》选自《?》,作者?,名?,号?。?的小说家。本书与?、?、?,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制台见洋人》选自《?》,这是一部著名的?。它与《?》、《?》、《?》合称?。本文作者是?(朝代)的家?。?当堂测试五.?阅读《杨修之死》完成练习:?
1.?选出对文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A.?曹操又“笑”,又“恶”,行为矛盾反常。?
B.?曹操先“笑”后“恶”,变化无常。?
C.?曹操“笑”是假,“恶”是真,心口不一。?
D.?曹操“喜笑”是“心恶之”的外在表现。当堂测试?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A.?“惟”字突出杨修知曹操的心意。
?B.?写出杨修恃才放旷,说话不慎易招祸。?
C.?“指而叹”,这里是第三次写曹杨矛盾的公开化。?
D.?称呼“丞相”二字,表明杨修对曹操还是敬重的。作业?课外阅读《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