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4 18: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最难忘的一本书是……第一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牛汉(1923- ),诗人,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
《沉默的悬崖》
(1986)、
《牛汉诗选》
(1998)。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华南虎》不屈、不羁、勇于抗争的高贵灵魂(象征)本文是一篇回忆性随笔 ,围绕作者的第一本书----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展开了对往事一段感人故事的回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我的第一本书诗人来访
引出话题回忆童年表达珍视
铭记之情自然过渡呼应开头细读课文,
复述“我的第一本书”
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的情节发展父亲回家,要“我”背书,发现课本只有半本。起因:经过:父亲问明原因,装订课本成两本书。结果:送书转学,到崔家庄念书。补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交待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挖掘思想内涵父 亲行动性格关心“我”的学习知道原委,没有批评指责,只是深深地叹着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修补装订课本。带“我”到条件好的外村上学。温和
善良
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
的友情
对孩子负责
乐于助人父子情深敬爱之情家境贫穷,买不起书,只有“我”送给他的半本书;考试第一名;哭着告诉“我”他不能读书了;一辈子在村里卖纸烟、花生、火柴等。
乔元贞聪明好学,但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学业。同学情深生活艰辛深切同情老师“弄不成”为四个年级在同一教室上课;干什么事都弄不成;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两本课本,只上《国语》课;“我”和狗捣乱时,狠狠训斥
“我”一顿,后又看在父亲面
子上,不打“我”手板;还夸
“我”的狗聪明,会念书。条件恶劣,生活窘迫友好淳厚,乡邻情深怀念之情二黄毛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抗日战争期间,打仗不怕死,受人尊敬。不真傻,心眼有点死;
在国难之时,积极抗日。勇敢的抗争尊敬之情小结: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第一本书半本课本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生活的苦难勇敢抗争“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这之中更包含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独特感悟,正是这样这一本小学课本才让人难忘,同时也深深打动了读者。小结:选读你喜欢的段落,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品味语言例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没有”----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呢?
“只有”----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快乐和梦幻”----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例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引申拓展文中写到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
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但作者在文后补述了乔元贞的“出息”: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联系现实,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提示:乔元贞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但在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了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求知 在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以前优越得多的条件下,我们更应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学习机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能力来服务社会。
1、根据拼音填空。
kù( )似 yōu( )默
qī( )惨 磨cèng( )
ào( )秘 翻来fù去( )
2、选出下面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A、脸又黑又瘦,脊背弓得像个 “驮
灯狮子”。(比喻)
B、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反语)
课堂练习酷幽凄蹭奥覆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比喻)
D、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 “像个先生样子”……(比喻)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说明了:
B、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
为何叹气: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本书。
有何含义:乡村里文化贫瘠,经济落后,人们生活很艰辛。同情元贞家的贫困生活,同时对儿子的做法表示默许。二者对比,作者后来到了条件好的学校上学,成了诗人,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但是元贞被生活所迫,只有这一本书,只念了几天学,最后只能在村里卖东西。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从这一本分成两半的书中就可见到。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元贞的同情,对时代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作业从课文所写的人物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要求:想像合情合理,条理清晰,故事完整。字数 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