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营口市雁楠中学 吴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以及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思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简洁的语言,恰当运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象。
2.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使学生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习任务:⑴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并写在积累本上。⑵了解作者。⑶搜集牛郎织女故事和桥梁图片
2.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上课开始用两分钟测验学生预习课文情况:生字和作者,同学之间交流。(这一环节解决了课文的字词并了解了作者)
二、学生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三、导入新课
导语: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工程师——大家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
根据学生讲故事情况自然导入本节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开篇使用神话故事,具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四、解题(现在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从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找答案回答问题而乱答。我设计的问题完全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既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桥梁远景图”
1、什么是桥?(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说出含义。
2、远景:问学生是不是作者看到远处的景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回答不是),那么是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出是作者对将来的桥景做出的幻想。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题目的含义,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五、整体感知
本环节让学生弄清作者对桥梁作了那些幻想。
学生读课文
读后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说出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回答了课后习题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教会学生提炼段首中心句,这对以后的阅读会有很大帮助。
六、合作探究
根据搜集的材料,看看作者的那些“幻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成果
七、拓展提高(作业)
1、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养成收集、处理与使用资料的习惯与能力,请学生收集与桥有关的诗句。
2、展开合理想象,设计一种将来的轮船、汽车、飞机、火箭、卫星等,写成片段
八、 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突出重难点,做到简明、概括、易记、美观,使学生获及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很低 无墩
很美 浮墩
便宜 轻便
快好 无梁
非 常 先 进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积累与桥有关的诗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桥有了感性认识。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与桥有关的诗句
全班分成四组,看看哪个小组说出的诗句多。
第二环节: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导入新课
思考: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苏州园林》,那么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在阅读说明文时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小组讨论,选代表学生回答)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由此引出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3、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明确: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A.“几乎……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不等于是“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对文章中语言生动或者准确性的句子或语词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
本环节主要通过记叙文的修辞手法的引申,来带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对说明文中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用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后,逐步深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评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培养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多数同学对说明文语言独特的感悟。
第四环节:延伸写作
作业布置:以“家乡的辽河大桥”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