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和诗人的思乡爱国情感。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牵动整个中国的非同一般思乡之情好吗?
二、作者介绍,交待背景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9年,22岁的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21教育网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的音乐美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展示幻灯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
4、学生朗读课文,集体纠音。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四、解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一)解读诗歌:在诗人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重要人生片段概括呢?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诗人在《乡愁》中截取重要人生片段,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一、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二)品味意象和情感: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21cnjy.com
明确: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做创设意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船票” 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五、总结解题,加深理解
诗人在《乡愁》中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写的国愁,深化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21·cn·jy·com
六、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时间线索 意象 抒情线索 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 -邮票 -母子分离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分离
后 来 -坟墓 - 母子死别
现 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