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9 2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水滴旅行记——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在本条课程标准中,针对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能“运用示意图”,会“说明”,点明了学习行为的条件和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制作模型,并自主梳理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学习的主要内容: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是在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的水循环。在理解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具体区域中,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要创设适当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个方面叙述水循环。
教材引入诗词《将进酒》,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水循环。课本首先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提出水循环是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主要环节组成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该部分重在从不同的空间范围动态、综合地分析水循环,学会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环节。
水循环把四大圈层联系起来,使地球上不同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还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部分把水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从多方面分析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强调水循环作为“重要联系纽带”联系四大圈层、联系海洋和陆地。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水是学生接触较为频繁的自然要素。同时,水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他们对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发自内心的关注与亲切感。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初中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简单存在形式,如液态水体——江、河、湖、海、雨,气态水体——水蒸气等,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同时,有关水体类型的名称、含义及相互转换是学习水循环的重要基础,学生可能不知道或者先前学过已经忘记,教师应补充讲解。
【学习目标】
1.能制作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模型),说明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主要环节。(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区实例,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水平1、2 水平3、4
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模型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类型、环节。 评价任务1: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环节。 能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 能够结合水循环环节,分析、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并根据空间分布进行分类。
目标2: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评价任务2:结合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分析水循环对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说出华北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并跟水循环相联系。 能结合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受水循环的具体影响,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目标3:说明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树立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发展观。 评价任务3: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人类与水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做对习题,并分析原因。 结合区域背景、水循环基础知识分析习题,并升华为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制作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模型),说明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主要环节。(地理实践力)
教学难点:
结合地区实例,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自主—合作学习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展示学校雨中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小雨滴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水循环”相关知识的补充(课上提问)。 利用图片和预习知识,回答水体类型。 补充基础知识,为水循环的学习做好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出示学校雨中图片,提问: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结合水体类型,分析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应用水体类型,引出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提问: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制作水循环模型教具。 结合课本、水体类型,制作水循环示意图、模型教具。 强化学生的实践认知,加强对水循环的理解。
水循环过程的应用 提问:7、8月份郑州进入雨季,分析此时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哪里 简述学校本次降水的水循环过程。 应用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水循环。 强化水循环的类型。
提问:本次降水,在学校周围有没有引发涝灾?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 大气环流、降水强度、径流、下渗……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寻求解决的措施。
知识总结 出示水循环过程对比表格。 读背强化 巩固基础知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创设情境: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切离不开华北平原地理环境的优越性。 思考: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华北平原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2.水循环从哪些方面塑造了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并派出小组发言人,整合答案。 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从熟悉的地理要素出发,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具体化,强化学生的学习。
水体更新 展示周边水库,设问:为什么会出现城市供水问题? 结合水体更新速度思考。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价值观。
课堂检测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 展示习题 思考问题,做出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堂小结 小水滴从液态到气态再到液态,从海洋到陆地,完成自己一生旅程的同时,也参与到各类地理要素的形成、塑造的过程中。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要求我们重点关注水循环及其环节,能分析其地理意义。 关注课堂板书,知识体系。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强化学习重点和思路。
课后作业 课后探究: 水循环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人类也试图从干预水循环的角度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这个过程中,植被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水循环环节和过程的角度,分析植被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分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 课后将水循环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案例中,综合应用分析相关内容。 通过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论证、写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雨滴旅行记——水循环 学校降水 水循环 华北平原地理环境 意义 水 土壤 地形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