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介休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9 23:26:42

文档简介

介休市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卷 选择题(共 45分)
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
合题意。
1.湖北郧县人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的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文明范畴
2.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其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
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一种祭祀的礼器。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
着1000多年的历史,还隔着1800多公里的距离,却都发掘出了“玉琮”。据此可知( )
良渚文化玉琮(今江浙地区) 三星堆文化玉琮(今四川地区)
A.生产工具极大改善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C.南北文化趋向一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
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远古时期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5.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右图标题的是
( )
A.炎黄联盟的形成
B.禅让制的形成
C.华夏族的形成
D.部族的形成
6.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在此遗址中发现了
前所未见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此外还有中、小型地面房基,以及更多的陷入地
下的半地穴、地穴式房屋,面积最小的勉强可供二三人栖息。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B.西周实行分封制用以巩固疆土
C.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7.奇幻古装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 2023 年 7 月 20 日上映,影片虚构了商
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情节。
在历史上,武王伐纣灭亡商朝的战争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8.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
一鼎。”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9.《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
地处最南边的是( )
A.齐 B.楚 C.秦 D.燕
10.如右图所示,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简化了地方机构
B.瓦解了分封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限制了国王权力
11.《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
老子这一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世间万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C.推崇“以德治国” D.万事万物运行应顺应自然法则
12.“李斯是楚国的小吏,尉缭原来是魏国的布衣,都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嬴政欣赏
韩非的学说,为了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打韩国,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材
料说明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 )
A.军事强大 B.民心思安 C.招募人才 D.远交近攻
13.“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
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这段材料强调秦统
一中国(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14.图示法能形象地展示历史的内在联系。右图所示秦朝的疆域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台湾岛
B.南海
C.海南岛
D.黄海
15.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的统治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是( )
A.秦二世被逼自杀 B.刘邦率兵破咸阳
C.项羽巨鹿败秦军 D.陈胜吴广起义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5分)
16.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9分)
【项目名称】中华文明辉煌灿烂
【项目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项目任务】
任务一:一组同学搜集史料后,展示了下面文物图片。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司母戊鼎 C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问题 1:请将上述文物按时序进行排序,并简述其各自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4 分)
任务二:二组同学整理历史信息后, 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
人物:孔子 作品:
时期: 时期 时期: 战国时期
贡献: 。 内容: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
影响: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
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 地位: 。
影响。
问题 2:请按照要求完成横线处内容的填写。(5 分)
活动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成就辉煌。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弘扬传统文化。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5300-4300 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 4300-4000 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
成。城北面有一个 20 余千米的外围水利 城。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和大型墓葬分
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 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
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 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
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 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
玉礼器。 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分析这些考古发现的
重要意义。(4 分)
材料二: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
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
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
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不愧
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青城山都江堰》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
杰作”的原因。(4 分)
材料三
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深达 5 米的窖藏底部发现了
腐朽的谷物痕迹。他们发现商代使用石臼对粮食进
男 焚 采 行去皮加工。 ——《文物中国史》
用力耕田 火烧林木或草 手摘果实
(3)材料三的图片史料展现的是商代的什么文明成就?指出材料三的两则史料可以
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 分)
18. 社会剧变●发展转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铁制工具比较多地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随着铁
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
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
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朱绍侯《中国古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4 分)
材料二: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
东夺取了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
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
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摘编自《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影响。(4 分)
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
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
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如何
理解材料中“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都受到诸子之
学的深远影响”?(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从根本上促使中国社会
发生了怎样的转型?(2 分)
19.封建王朝●探究兴亡 。七年级同学以“秦朝兴亡”为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式学
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8 分)
【秦之兴●改革推动发展】
(1)对历史史事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历史。请简要分析两幅
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图一 商鞅方升 图二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之盛●制度规范管理】
(2)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写出图 1、图 2 分别是哪种政治制度。并比较两种政治制度
的不同之处。(6 分)
图一 图二
【秦之亡●反思汲取教训】
(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自古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请结
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 选取三例相关史事 ,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 写
一篇不少于 150 字的历史小短文 ,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 (8 分)(要求:观
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不同朝代的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的论述(部分)
朝代 作者及文献 有关秦始皇的论述
西汉 贾谊《过秦论》 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唐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
清 李赘《藏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卷)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5ACDDB 6---10DBABC 11---15BCDBC
16.
问题一:
排序:ACB(1 分)
A 的历史价值: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1 分)
B 的历史价值:说明商周(商朝)时期我国的青铜制作工艺高超。(1 分)
C 的历史价值:说明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1 分)
问题二:
时期:春秋时期(1 分)
贡献: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答出任
意一点得 1 分,共 2 分)
作品:《黄帝内经》(1 分)
地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或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1 分)
17(1)共同点:都发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答出任意一点得 1 分,共 2 分)意义:
距今约 5000---4000 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符合题意即可,2 分)
17(2)特点:充分利用地形、水势条件,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
互依存,共为体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 分)
原因:都江堰 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 分)
17(3)成就:甲骨文。(2 分)信息:商代农业发展。(2 分)
18(1)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 分)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 分)
18(2)积极影响: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出任意一点得 2
分,共 4 分)
18(3)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仁者无敌”。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
礼法并用。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道家: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
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答出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得 2 分,共 4 分)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 分)
18(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或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2 分)
19(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
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任意一点得 2 分,共 4 分)
19(2)政治制度:图 1 是西周的分封制;(1 分)图 2 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分
不同之处:①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不同:西周是天子或王,秦朝是皇帝;②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同:西周周天子在名
义上是天下共主,秦朝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财等—切大权;③对地方的管理不同:西周是分封制,地方权力较大,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秦朝是郡县制,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加强和国家的统—等。 (答出任意—方面得 2 分,共 4 分)
19(3)观点:秦始皇是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个暴君,功大于过。
论述:秦始皇统—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对
后世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文字、货币、
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车轨、道路、开凿灵渠,沟通南北交通;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
了边防。但他实行“焚书坑儒”,加强对思想的禁锢,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严
苛的刑法,使得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等。
因此,我们要全面、客观、—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评分说明:观点正确得 1 分,选择三个史事紧扣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得 7 分,共 8 分。观点不正确或没有作
答不得分,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