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猫》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猫》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0 18: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回忆

郑振铎
核心素养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了解散文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散文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继续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01
02
03
Part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和猫有关的小故事。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猫,一只活泼可爱,整天在屋子里上蹿下跳,给家里带来了不少欢乐。另一只则比较温顺安静,总是默默地陪伴在主人身边。这两只猫虽然性格不同,但都深受主人的喜爱。然而,有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让主人对这两只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猫》去寻找答案吧。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写作背景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字词积累
chàng
quán

chéng
níng
sǒng yǒng
叮嘱
dīng zhǔ
词语释义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肮脏且不光滑。
指实现觉察可能发生情况的感觉。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弯着身体握着。
怂恿
污涩
预警
怅然
蜷伏
Part 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第一次养猫,小猫活泼可爱,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但后来病死了。第二次养猫更活泼有趣,却被路人抱走,一家人怅然若失。第三次养猫,因长得难看又很忧郁,不被家人喜欢,最后被冤枉偷吃鸟后挨打,不久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自此永不养。
2.划分文章的结构。思考: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第一回养猫 (1—2段)
小花白猫有趣活泼
第二回养猫 (3—14段)
小黄猫更有趣,更活泼,可因为乱跑,叫人提心吊胆。
第三回养猫(15—34段)
虽懒惰忧郁,可它的亡失让“我”自责不已。
(略)
(略)
(详)
3.请再次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通过圈点勾画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很受喜爱。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死亡
4.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方面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
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
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是要来的,自然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都是外因所致。
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自然没人拿它当回事,外形难看甚至令人讨厌,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
它们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Part 3
精读课文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跃”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猫动作的敏捷轻盈,比“跳”更具活力感,准确地描绘出小猫活泼好动的天性。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段话中“跃”字好在哪里?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凝望”一词写出了猫专注的神态。这一神态描写引发了后面作者对猫吃鸟的误会,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作者冤枉猫埋下伏笔。
2、对“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中“凝望”一词的理解?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安详”一词写出猫此时的悠闲状态,和后面“我”认定它吃了鸟的愤怒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我”判断的鲁莽,推动了情节发展。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此句对猫的“安详”描写有何作用?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是作者主观认定猫因吃了鸟而害怕受罚逃走,带有讽刺意味,其实是作者的误解,突出了后来“我”知道真相后的愧疚。
4、“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这里“畏罪潜逃”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运用了拟人修辞。把猫当作人来称呼,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同情,强调了猫之前所遭受的痛苦,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5、“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此句中“可怜的家伙”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再次朗读,赏析文章关键语句与字词,品析“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因前两只猫的亡失而产生的痛苦与愧疚,这种情感让作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再承受养猫可能带来的伤害,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猫的深情。
6、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Part 4
问题探究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一只猫
情感变化过程:
刚开始作者对第一只猫是非常喜爱的,“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享受和第一只猫相处的时光,它给作者带来了愉悦和放松的感觉。但当第一只猫突然死去时,作者的心里感到“一缕的酸辛”,这种情感变化是因为作者已经对这只猫产生了感情,它的突然离世让作者感到意外和不舍。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一只猫
喜爱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只猫的外形可爱、性格活泼,符合人们对宠物猫的普遍期待,它的存在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温暖。而它的死亡是由于不明原因的生病,这种不可预测的命运变化让作者感到无奈和伤心。
原因分析: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二只猫
情感变化过程:
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喜爱程度比第一只猫更深,它的失踪让作者“怅然”“愤恨”。这种情感变化更加剧烈,说明第二只猫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更重要。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二只猫
第二只猫不仅外形可爱,而且性格更加活泼、大胆,它给作者一家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惊喜。它的失踪是被人捉走,这种人为的因素让作者感到愤怒和不满,因为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被他人无端地夺走。
原因分析: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三只猫
情感变化过程:
作者对第三只猫一开始就不太喜欢,“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后来因为误以为它偷吃了鸟,作者对它感到愤怒和厌恶,甚至用木棒打了它。但当知道真相后,作者“心里十分的难过”“我的良心受伤了”,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
1、小组讨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对第三只猫
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第三只猫的外形和性格不符合作者对猫的期待,它的忧郁和懒惰让作者觉得它不够有趣。而后来的误会则是因为作者的主观臆断和偏见,他没有仔细调查就认定是第三只猫偷吃了鸟,这种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他对第三只猫的不公正对待。当真相大白后,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也油然而生。
原因分析:
2、本文许多地方有细致的对比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三只猫之间的对比:
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都活泼可爱,给家人带来了欢乐,而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招人喜欢。这种对比突出了第三只猫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也为后文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态度转变埋下了伏笔。例如,前两只猫失踪或死亡后,家人都感到难过和不舍,而第三只猫被冤枉后,却没有人站出来为它辩护,这种对比反映了人们对不同性格的猫的不同态度。
2、本文许多地方有细致的对比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对比:
作者对第一只猫是喜爱和酸辛,对第二只猫是更深的喜爱和怅然、愤恨,对第三只猫则是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后来的愧疚。这种情感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在经历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后,内心的变化和成长,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3、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冤枉了它吗?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
4、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
同时因为“我”的暴行,夺走了它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
酿成了猫的悲剧
盲从
偏私
主观臆断
Part 5
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自己对第三只猫的错误判断和不公正对待,反思了人性中的弱点,如主观臆断、偏见、盲目冲动等。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是第三只猫偷吃了鸟,这种行为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做出判断,而忽略了事实的真相。同时,作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反思和对自我的批判。
对人性的反思:
文章主旨
三只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生命的存在。作者通过对三只猫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尤其是第三只猫,它在家庭中不受重视,被冤枉后也无法为自己辩解,但它同样拥有生命的尊严。作者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正是他对生命尊重的体现。
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文章主旨
文章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社会中弱小群体的命运的缩影。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失踪或死亡,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第三只猫的被冤枉,则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对弱小生命的漠视。作者通过对猫的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小群体的同情。
社会现实的映射:
Part 6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猫》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情感真挚、发人深省的文章。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如对猫外貌、动作、神态的刻画,展现了猫的不同特点。同时,以猫为线索,体现了“我”复杂的情感变化,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尊重和关爱它们。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伏笔、铺垫等,使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和感染力。
教师寄语
同学们,请善待弱小动物,关爱生命,让爱洒满人间!
部编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