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度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1月联考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6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和摩尔根都使用该方法研究了遗传的规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提出问题:都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说:都将相应的基因与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
C. 演绎推理:都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D. 实验结果:都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2. 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设一个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虚线代表该生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线代表该生物细胞中DNA数量变化
B. 虚线上D点和L点相关物质数量加倍的原因相同
C. 该生物进行AG段分裂方式比HQ段分裂方式细胞周期短
D. 该生物的细胞在PQ段形态会发生改变
3. 女娄菜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女娄菜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且宽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d的花粉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窄叶雄株的Xd来源于母本,窄叶雌株的Xd来源于母本或父本
B. 杂合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宽叶雄株与宽叶雌株的比例为1:2
C. 纯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仅有雄株,且全部为宽叶
D. 若亲本杂交后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4.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中的DNA复制时发现了两个事实,事实1:DNA复制时一条模板链是3′→5′走向,其互补链在5′→3′方向上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另一条模板链是5′→3′走向,其互补链也是沿5′→3′方向合成,但在复制过程中会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小片段,最后许多不连续的小片段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成一条完整的DNA单链,称为后随链。事实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线粒体DNA复制时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会出现多个复制起点。基于上述事实,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A. 原核生物DNA复制时,后随链各小片段之间可在DNA连接酶作用下通过氢键相连
B. 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单链由5′→3′方向延伸
C. 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前导链可能也需DNA连接酶作用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DNA单链
D. 线粒体DNA与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相似,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5. 下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进行①过程时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
B. 进行②过程时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不同
C.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 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 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 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7. 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中海拔的某种鸣禽种群X,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鸣禽物种,其中物种1仍分布于中海拔,但物种2分布于低海拔。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X内部个体间体型、翅长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 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的形成仅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 不同海拔环境的选择使两个种群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异
8.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
B. 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
C. 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
D. 血液中酮体过量可能导致内环境pH偏低
9.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细胞③为脑细胞,则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的,而CO2浓度正好相反
B. ④的循环受阻会使组织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D.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与①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其pH维持基本稳定
10. 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m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①属于内环境,其中除表格中成分外,还含有多种激素和免疫活性物质
B. 与③相比,②中的蛋白质对其渗透压影响更大
C. ④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③增多
11. 酒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饮品。但酒又和普通的饮品不同,过量饮酒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醉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醉酒是指患者一次饮用大量酒精(乙醇)后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常见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醉酒患者出现步态不稳,表明酒精麻醉了大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B. 醉酒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表明酒精麻醉了言语区的H区
C. 醉酒患者第二天头脑恢复清醒后经常忘记醉酒当天经历的一些事情,这说明酒精影响了人的记忆,其中长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D. 醉酒患者呼吸急促,说明酒精干扰了脑干呼吸中枢
12. 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以使血红蛋白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液流经组织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氧
B. 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
C. 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 R型和T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3. 已知一个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生活在组织液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剁激而友生的一伙动作电L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分离并置于某溶液E中(溶液中的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同一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只考虑K+、Na+两种离子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的高,Na+浓度比细胞内的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比组织液中的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14. 科学家常以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激素的分泌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
B. 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
C.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仅运用了“加法原理”
D. 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15.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 A B. B C. C D. D
16. 下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不相同
B. 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相同
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要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17.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在体温上升时,需要内脏运动神经发挥作用
C.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
18. 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人体的三道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B. 第一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二、三道防线构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 “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无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侵入人体
D. 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19.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的作用。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细胞免疫等功能。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发挥免疫效应
B. 肿瘤细胞表达PD-L1蛋白会提高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 注射PD-L1抗体有助于对肿瘤的免疫治疗
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20.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毒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除细胞1外,细胞2、3、4、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
B.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3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 物质a主要分布于内环境中,能与多种抗原结合
D. 细胞5再次接触破伤风毒素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60分。
21. 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如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并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免疫过程中物质A表示_______,物质C表示_______。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表面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 、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B淋巴细胞外还有_______等。这些细胞统称为_______。
(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_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免疫系统的另外两个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2. 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可能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血压升高等不健康现象。图甲为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机理,图乙为水平衡调节过程。
(1)动物体内激素分泌后经________运输,与靶细胞的________结合产生调节作用。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原因是________。
(2)早期科学家已经了解到胰腺能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________,但是将胰腺制成研磨液注入狗体内却不能降低血糖,其原因是________。
(3)高盐饮食导致血钠含量升高,则肾上腺皮质分泌________减少。高盐饮食还会导致尿量减少,请据甲、乙两图解释尿量减少的原因:________。
(4)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图乙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血压会暂时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3. 在自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研究发现,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
(1)现有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当,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不能构成其_______;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性大熊猫的概率约为_______。
(2)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________。该适应行为体现出物种与_______(填“物种”或“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3)BCP和BCPO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_______产生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_______。
(4)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但经过漫长进化过程,现其主要食物是竹子。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
24. 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该过程中P细胞上信号转换情况是_______。
(2)兴奋在图2结构中,不能从⑥传导④,原因是_______。
(3)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引起心脏跳动变化,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2024学年度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1月联考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6日下午14:30-17:0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B
2. B
3. A
4. A
5. B
6. B
7. A
8. C
9. D
10. C
11. D
12. C
13. C
14. C
15. A
16. A
17. C
18. A
19. B
20. 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60分。
21.
【答案】(1) ①. 细胞因子 ②. 抗体
(2) ①.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②. 巨噬细胞 ③. 抗原呈递细胞
(3) ①. 记忆T细胞 ②. 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4) ①. 免疫防御 ②. 免疫自稳 ③. 免疫监视
22.
【答案】(1) ①. 体液 ②. 受体 ③.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2) ①. 胰岛素 ②. 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能够将胰岛素分解
(3) ①. 醛固酮 ②. 高盐饮食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DH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更多的水通道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或使产生更多的水通道蛋白),进而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降低
23.
【答案】(1) ①. 种群基因库 ②. 23%(或3/13)
(2) ①. 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 ②. 无机环境
(3) ①. 大脑皮层 ②.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具体答出任意一种效应器也可)
(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4.
【答案】(1) ①. 副交感 ②. 突触 ③. 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①. 不属于 ②.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4) ①. 小于 ②. 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