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这位与你同龄的少年是谁?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 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22岁嬴政加冠亲政,平定嫪毐叛乱,23岁罢免权臣吕不韦,并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积蓄国力。30岁灭韩,32岁灭赵,35岁灭魏,37岁灭楚,38岁灭燕,39岁灭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秦统一中国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9课
课程标准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素养目标。
二、素养目标
①史料实证: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历史解释:掌握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③时空观念:说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史实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说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④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四、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天下定于一
一、秦灭六国
原因
材料一 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 ——《史记·春申君列传》
材料二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五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准备;知人善任,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一、秦灭六国
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诸侯国)秦国的历史结束
(统一的国家)秦朝的历史开始
二、秦朝建立
秦
楚
齐
燕
赵
魏
韩
秦朝
公元前221年
咸阳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
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建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近550年间,秦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秦穆公春秋称霸、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终于实现逆袭!!
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三、开拓边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北击匈奴
长城
南海
陇西
东海
南取百越
四、秦朝统一的意义
秦朝统一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疆域大为拓展。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大一统
百代都行秦政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背景
春秋战国以来分裂混乱的历史教训
商鞅变法以来的成功经验
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二、目的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管仲
商鞅
韩非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制度——皇帝制度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览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
(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制度——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无论三公 ,还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军事)
(行政)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制度——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制度——郡县制
意义
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制度推向全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为主,功臣为辅 国家大一统,按地域划分
管理者 世袭贵族 皇帝任免的官僚
与中央关系 有较大的独立性 由中央直属管理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四、影响
指国家政权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
影响:秦朝开创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法家思想
兼并易能也
唯坚凝之难焉
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如何改变上述情况?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文化:统一文字
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初有隶书,以趣简约,而古文由此绝矣。
——(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
作用:①利于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②使不同 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后来流行更为简易的隶书)
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了经济的发展。
韩赵魏 布币
齐燕 刀币
楚 蚁鼻钱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长度
衡:重量
量:容积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巩固统一的措施
四、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收付河南地,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用:能够抵御匈奴的侵扰,维护了国家统一;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临洮
辽东
巩固统一的措施
五、思想:焚书坑儒
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焚书的同时,严禁民间藏书;严禁书生聚会研讨学问,违禁者当众处死;发现有厚古薄今者,诛灭全族;官吏包庇罪犯,或不作为者,与罪犯做同罪处理。秦始皇搞残暴的文化专制、思想专制是不得民心的,他为后代的帝王开了一个恶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从此一去永不复返。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格局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 (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始皇》
千秋功罪任评说
千古一帝还是暴虐君王?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李贽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李世民
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
千古一帝还是暴虐君王?
(1)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
(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VS
功
过
秦始皇有功于历史,有罪于人民,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功大于过。
课后小结
定于一
秦灭六国
开拓边疆
疆域统一
秦政法
凝人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制度统一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文化认同统一
大一统
随堂训练
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于沙丘行宫驾崩。
一代雄主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