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_秦统一中国【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_秦统一中国【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0 15: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
1、基本表现为疆域的统一
2、根本性质是政治制度的统一
3、还包括经济政策统一,文化风俗趋同,思想观念统一
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
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构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一统”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1974年,这一年的三月格外干旱,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杨志发准备去村边打一口井,缓解村子里的干旱缺水。他在村口挑选了一块空地,一锄一锄往下挖,希望能找到地下水,出人意料的是,在离地大概两米深的地方,他的锄头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物品,挖起来一看,是一些大大小小土灰色的陶片和烧过的砖块,再往下挖,他居然挖到了一幅完整的人形陶俑头。
来自千年前的
袖手俑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风度。
跪射武士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来自千年前的历史见证——兵马俑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一:(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内在原因:
(1)历代秦王励精图治,秦国国力强大。
1、秦灭六国的原因
(2)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具备统一的实力。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3)秦王广纳贤才,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外在原因:
(4)广大人民希望战争结束,过上稳定的生活。
秦重用六国人才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2、秦灭六国的过程
“战国七雄”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2、秦灭六国的过程
看课本的形势图,并总结出秦灭六国的策略?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王翦:非六十万不可
李信:二十万足以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3、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定都咸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
PS:注意区别秦国和秦朝
一、界疆域——秦灭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
4、秦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
(2)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3)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从此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杜虎符”,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
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
来自千年前的历史见证——杜虎符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1、名称问题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皇帝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皇帝制
皇权至上
材料三: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五: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2、政务管理问题
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监察)
三公九卿制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3、国土管理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材料六: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六: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地方权力壮大,威胁中央
郡尉
郡县制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分封制(周)
郡县制(秦)
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血缘家世
皇帝任免的职权
世袭制
官僚制
郡县制普遍推行,促进了中央集权,成为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二、定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惟以一人治天下
4、秦朝制度建设的意义
完成了政治上“大一统”的制度建设。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左侧刻铭文“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来自千年前的历史见证——商鞅方升
容积:202.15立方厘米
可知1秦升=16.2立方秦升
202.15÷16.2≈12.478立方厘米/立方秦升
12.478≈2.23厘米≈1秦寸
1秦尺≈23. 2厘米
来自千年前的历史见证——错金铁尺
西汉错金铁尺
23.2厘米
1秦尺≈23. 2厘米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材料七: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根据课本,结合所学,完成表格填写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1、文化
作用: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2、经济
国家监制,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3、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并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作用: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便于交通往来。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3、交通
灵渠示意图
作用: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开凿灵渠。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4、军事
作用:使秦管理的疆域大为拓展,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
兴修“万里长城”。
秦朝形势图
三、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秦朝形势图
读图,说说秦的都城和其疆域四至?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四、总结
岂为天下奉一人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推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经济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军事 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失地;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延续后世数千年,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国家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练习
岂为天下奉一人
1、(2024北京中考3)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琅琊刻石( 局部)
C
练习
2、(2024广东中考3)《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注重兴修水利
B
岂为天下奉一人
练习
3、(2024山东烟3)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D
岂为天下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