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目录
课程标准依据
明确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背景
详述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依据
01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这些素养。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及其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脉络,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课程标准依据解读
01
02
03
明确教学目标
02
02 明确教学目标
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
分析教学背景
03
社会经济状况
探讨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经济政策的变革,为理解大一统王朝的经济基础提供支持。
秦汉时期历史概述
简要回顾秦朝的崛起、统一六国以及汉朝的继承与发展,为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提供时代背景。
政治制度演变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汉朝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改革,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揭示大一统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时代背景回顾与衔接
教材资源挖掘与整合
教材内容梳理
详细分析教材中关于大一统王朝巩固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和重难点。
跨学科资源整合
教学辅助材料开发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等,挖掘与大一统王朝巩固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跨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
搜集整理与大一统王朝巩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详述教学过程
04
0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汉武帝时期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02
提问引导
提问学生“什么是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被称为大一统王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03
明确目标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导入新课(3分钟)
整体感知(2分钟)
军事
政治
思想
经济
文景之治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子目录说一说汉武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
运用PPT展示图文并茂的史料,直观呈现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和成效。
图文结合
结合史料,详细讲解大一统王朝巩固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讲解阐释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参与
01
02
03
新知呈现方式选择
材料一: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汉书》
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中央政府
诸侯势大
豪强横行
威胁
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
【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危害?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七国
之乱
问题 措施 影响
诸侯势大
豪强横行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豪强势力也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建立刺史制度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
结合教材P67-68内容说一说,面对上述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邻近的郡管辖。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诸
侯
王
侯
侯
侯
侯
诸
侯
王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
何为
“推恩”?
推恩前
推恩后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推恩令体现出怎样的政治智慧?(小组讨论)
不费一兵一卒,通过扩大既得利益集团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巧妙削弱诸侯王势力。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
——《晋书·舆服志》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
合作交流
各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形成初步探究成果。
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
分组探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如分析某一巩固措施的具体实施及影响。
问题探究活动要求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二:加强经济管控
根据教材P68-P69,归纳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提高粮食产量。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加快播种速度。
2.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3.针对“私人铸币”: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针对“盐铁私营”: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5.针对“富商大贾”: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影响: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①长信宫灯
⑥鎏金凤鸟铜锺
③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
④代田法
②汉代耧车(模型)
⑤陶绕襟衣女舞俑
图片 展馆
农业馆
手工业馆
②④
①③⑤⑥
目标导学二:加强经济管控
【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统治。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目标导学三:尊崇儒术
【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问题 措施 影响
思想活跃 威胁统治
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P69内容说一说,面对上述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途径
目标导学三:尊崇儒术
太学
儒学人才
儒家经典
目标导学三:尊崇儒术
态度:秦-焚书坑儒,激化矛盾;汉-尊崇儒术,巩固统一。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P72课后活动2:根据左侧两幅图片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分别是什么。(小组讨论)
汉代讲经图
秦坑儒谷
目的:控制思想,巩固统治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历史解释】西汉对匈奴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何而变?
冒顿单于统一漠北草原,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和亲政策
国力衰弱
战争反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国力强盛
目标导学四:北击匈奴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四:北击匈奴
战役
时间
将领
结果
卫青、霍去病
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根据教材P70,归纳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历史史实。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四:北击匈奴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
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 ——卫青
忠诚奉献、英勇无畏、坚毅不屈、舍身为国、爱惜士兵。
【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知识拓展:察举制
材料 汉武帝在位时期,十分重视人才选拔。他令各郡国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通过朝廷考察,授予官职,并确立形成固定的制度——“察举制”。另外,汉武帝还不拘一格,建立了直接征召社会知名人士入仕任职的“征辟[bì]制”。在汉武帝的重视下,西汉王朝优秀的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探险家张骞,经济学家桑弘羊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根据材料回答,汉武帝在位时人才济济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重视人才选拔;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察举制、征辟制。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知识拓展:西汉疆域
汉朝疆域向西拓展,国家统治版图进一步扩张。
【时空观念】与秦朝疆域图对比,汉朝疆域图有何重大变化?
秦朝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课堂小结
军事
政治
思想
经济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
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
③郡国豪强迁往京师
④建立刺史制度
农业
手工业
其它:①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酒官营、专卖
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②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儒学人才。
课后作业:
1.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
(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3)熟练展示。
2.结合本课及《秦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对比秦皇汉武大一统措施
要求:
(1)以表格形式
(2)内容清晰,条理清楚
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规律揭示
揭示大一统王朝巩固的历史规律和启示,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升华
通过对大一统王朝巩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总结提升策略部署
进行教学反思
CATALOGUE
05
教学目标达成度
本次课程通过讲述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过程,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生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大一统王朝巩固话题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有效性
通过结合PPT展示、历史故事讲述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02
03
01
教学效果评估总结
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部分学生对某些历史细节不够了解的情况,计划在下次课程中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过程。
改进措施提出及实施计划
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在下次课程中引入和角色扮演等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
教学资源拓展
计划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