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第12课
王朝的巩固
大一统
人物传记
学习写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三要素
真实性
(真、信、活)
丰富性
(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历,职务,贡献等)
典型性
(主要事件,成就——反映人物性格和特征)
学习写人物传记
汉武帝
姓 名:刘彻
登基年龄:16岁
住 址:长安
民 族:汉族
人物热搜:金屋藏娇
愿 望:巩固统一
加强权力
奔赴一线 记录措施
任务一 结合教材P57-61,找到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2分钟)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要求
1.勾画措施
2.组织语言播报(可加入自己的语言特色)
参考格式如下:
汉武帝在 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
采取了/颁布了/推行了/...什么什么
案例
我是小邱,通过在教材55页,了解到秦始皇在政治方面,设立郡县制...
奔赴一线 记录措施
任务一 结合教材P57-61,找到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2分钟)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政治:1.颁布“推恩令”
2.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五铢钱
2.设盐铁官,盐铁官营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征收车船税
5.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思想:推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为何推行这些措施
为何
作用
任务二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材料一:汉初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中央人口
封国人口
单位:个
地方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材料二:金缕玉衣,以金丝玉片编制而成,这件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制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可后来某些诸侯王也使用金缕玉衣。
中
山
靖
王
刘
胜
金
缕
玉
衣
主父,朕今日听闻梁王出行都与朕无异了,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库存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长此下去,必影响国体,朕欲除此祸患,不知主父可有高见?
——汉武帝刘彻
奔赴一线 记录措施
任务一 结合教材P57-61,找到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2分钟)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政治:1.颁布“推恩令”
2.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五铢钱
2.设盐铁官,盐铁官营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征收车船税
5.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思想:推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为何推行这些措施
为何
作用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者:
含义:
作用: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恩令
主父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恩令
嫡长子
二子
三子
嫡孙子
二孙
三孙
名为推恩德
实为削你国
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何也?恩在哪儿?(结合教材58页第一自然段,讲述恩在哪儿?)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恩令
嫡长子
二子
三子
嫡孙子
二孙
三孙
名为推恩德
实为削你国
作用: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何也?恩在哪儿?(结合教材58页第一自然段,讲述恩在哪儿?)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背景: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中央
提出者:主父偃
含义: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夺爵除国
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材料三: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
材料四:富商大贾[gǔ],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译: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汉武帝面临的经济难题是什么?
2.商人控制冶铁铸币卖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3.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1.国家财政困难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修建 、 等水利工程
的发明
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六辅渠
白渠
自 郑国渠 起,至 元鼎 六年,百三十六岁,而 儿宽 为左内史,奏请穿凿 六辅渠 ,以益溉 郑国 傍高昂之田。” 颜师古 注:“在 郑国渠 之里,今尚谓之 辅渠 ,亦曰 六渠 也。——《汉书·沟洫志》
播种耧车
汉代耧车
(播种工具)
提高粮食产量
提高播种速度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长信宫灯
铜釜甄
铁
剑
西汉弩机残片
陶灶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汉武帝面临的经济难题是什么?
背景
措施
作用
1.地方豪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2.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五铢钱
2.设盐铁官,盐铁官营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征收车船税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有了改善,为汉
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考:
1.回忆秦朝的钱币,与五铢钱的异同
2.通过比较,你得到哪些信息?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汉武帝面临的经济难题是什么?
同:形状类似
异:文字不同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思考:
1.回忆秦朝的钱币,与五铢钱的异同
2.通过比较,你得到哪些信息?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一波刚平又遇新问题
诸侯王门下聚集很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结合所学,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无为而治
焚书坑儒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崇儒术
董仲舒
1.把 立为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 ;
3.定《诗》《春秋》等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进入政权机构
提出者:
措施:
结合教材,完成问题并勾画笔记,结合材料思考相比焚书坑儒优势何在?
儒家学说
太学
黜
材料五: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误使并进”。(那些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其仕进之途,不许他们齐头并进的发展。)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崇儒术
思考相比焚书坑儒优势何在?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的 实质 不同点 方式和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文化专制
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
思想粗暴破坏,加速了
秦朝的灭亡
推崇儒术(吸收法、道思想),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推崇儒术
董仲舒
1.把 立为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 ;
3.定《诗》《春秋》等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进入政权机构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提出者:
措施:
作用:
结合教材,完成问题并勾画笔记,结合材料思考相比焚书坑儒优势何在?
儒家学说
太学
黜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汉武帝面临的外部难题
秦汉之际,匈奴族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不断南下侵袭,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西汉初期,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反击匈奴
河南之战
河西之战
漠北之战
设立四郡: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寇可往,吾亦可往
作用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探寻背景 分析影响
收复西南
1.夜郎国归附
2.设置南海,合浦,交趾九郡管辖越族聚居地
寇可往,吾亦可往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推恩令 刺史制度
统一货币 盐铁官营等
推崇儒术
征讨匈奴 威名远播
大一统
大统一
大一统
地域上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中央加强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交通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汉武帝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
汉武帝为什么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合作探究
1.客观条件:“文景之治”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毛主席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谈到汉代几位皇帝的优劣,精辟地指出:“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2.主观条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善用贤才
察举制 卫青 霍去病
人物传记大赛
让汉武帝“活过来”评价标准
序号 标准 分值
1 内容真实客观 5
2 语言优美,有趣 5
3 形式多样 5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第12课
王朝的巩固
大一统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