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件】(共24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_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件】(共24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0 15: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复习巩固
1、楚汉之争的关键战役 结果 建立三要素
2、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3、汉高祖和文景时期实施的共同措施
4、三十税一的是 十五税一的是
5、休养生息的结果 表现
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样高的评价在可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见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有多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历史上的汉武帝,了解他的丰功伟绩。
课前导读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学习目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国力强盛的原因。
汉武帝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知识结构
一、政治:削弱地方势力
二、经济:加强经济管控
三、思想:尊崇儒术
四、军事:北击匈奴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大一统的含义:
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何为大一统?
历史解释
秦始皇




汉武帝


巩固
一:削弱地方势力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16岁刘彻成为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他遇到什么难题?
图一 金缕玉衣
材料一 (豪强地主) 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根据图片和材料,思考汉武帝即位时政治上所面临的问题。
Q1: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那些问题?(课本67页概括)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图二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诸侯王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相关史事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强力夺权 +
武力镇压
一、削弱地方势力
一:削弱地方势力
一:削弱地方势力
历史解释
v
小组合作学习
Q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措施1:实施“推恩令”。
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结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Q3:阅读课本第68页归纳汉武帝还采取了那些措施?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Q4:阅读课本第68页归纳汉武帝采取以上措施的作用?
削爵、夺地、除国
作用: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①方法缓和,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国势力。
②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也不会再反抗中央。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确立察举制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西汉初期,汉文帝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选官,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各郡国每年按照人口比例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皇帝也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人才,经过考察,授予官职。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选官制度
一、削弱地方势力
一:削弱地方势力
二:加强经济管控
时空观念
v
自主学习
Q1:阅读教材68-69页,归纳汉武帝解决经济问题的措施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政策
私人铸币
富人控制盐铁经营权
富豪唯利是图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
◎汉武帝时期关中水利工程分布示意图
新型播种工具(农具)-耧车
◎汉朝耧车(模型)
纺织、冶炼、制陶等进一步发展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意义: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1、背景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同“无”,没有]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严刑律法,以法治国
……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统治
三:尊崇儒术
Q1:阅读教材69页回答汉初奉行什么政策?导致什么后果?
政策: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无为而治
三:尊崇儒术
历史解释
v
自主学习
Q2: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董仲舒
措施一:尊崇儒术
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即以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为根本。
措施二: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士进入政府机构。
影响: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材料研读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内容: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并认为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纲纪统一,法令明确,使百姓遵从。
[译文]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的儒学范围之内的学说,都要加以禁止,使它们不能发展。不正确的学说灭绝之后,纲纪才能统一,法令制度才能明确,民众才知道应该遵从什么。
原因:
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主要是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统一人们的思想。
三:尊崇儒术
四:北击匈奴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1:思考汉初对匈奴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发生了什么转变?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秦末汉初,( )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mò dú
冒 顿
和亲政策
汉武帝反击匈奴
国力疲弱
国力强盛
转变
思考: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底气是什么?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四:北击匈奴
时空观念
v
自主学习
Q1:结合下列地图,在时间轴上列举汉武帝解决边疆之危的措施?并说说其结果如何?(课本70页概括)
公元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
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漠北战役结果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西汉形势图
人物扫描
卫青(?—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卫青墓
四:北击匈奴
人物扫描
霍去病(?—公元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墓
四:北击匈奴
想一想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些措施有关系?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政策,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掌控,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思想上,尊崇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军事上,北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这些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的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小组合作学习v方面 秦始皇 汉武帝 作用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刺史制、察举制
对比探究
v
小组合作学习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加强经济管控,统一铸币,盐铁和酒官营、专卖
促进经济发交流发展;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加强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政令通行,文化发展;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居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统一岭南、修灵渠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巩固统治;疆域版图拓展
【答案】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科技领域推动了后世的发展,而且在文化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v
小组合作学习
课后活动
回顾所学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
——汉武帝——
汉代讲经图
秦坑儒谷
暴力→激化了社会矛盾
柔和→巩固了大一统
共同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v
小组合作学习
面临问题 解决之法 解决之效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诸侯势力强大
“推恩令”、各种理由削爵和夺地
私人铸币
豪强控制盐铁
富豪唯利是图
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匈奴不断袭扰
豪强势力威胁
强迁豪强至京师、建立刺史制度
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设置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平抑物价、向商人征收车船税
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
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北击匈奴、南吞百越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财政得到改善,为汉政策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居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疆域版图拓展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解答思路:
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示例】
角色: 1.廉颇(赵国将军) 2.蔺相如(赵国文臣) 3.赵王(赵国君主) 4.侍卫 5.赵国百姓
场景一:赵国宫殿 (赵王、蔺相如、廉颇在宫殿内) 赵王:(焦急)廉将军,我国正面临强敌的威胁,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闹矛盾呢? 廉颇:(愤怒)蔺相如只是一个文臣,凭什么地位比我高?我不服! 蔺相如:(平静)廉将军,国家危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个人的恩怨算得了什么? 赵王:(感慨)蔺相如说得对,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廉将军,你愿意为了国家放下个人的恩怨吗? 特点和重要事件。
人物选择:选择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管仲、孙武等。
故事创作:围绕选定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的人物或事件,创作一个有教育意义或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小故事。
资料搜集: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确保故事的历史准确性。
建议:可以结合《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以及现代的历史研究资料,来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
故事会组织:
确定故事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
可以设置评委,对故事的创意、表达和历史准确性进行评价。
v
小组合作学习
跨学科作业
我们还可以……
作业一: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作业二: 简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
格式要求:
①观点:简洁明确。
②叙述: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述汉武帝的相关史实)
③结论:结合自身叙述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