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通过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与成果,认识到人民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观念:通过《百团大战示意图》,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史实,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史
历
解
释
正面战场指国民革命军与日军正面作战的战场,主要是阵地战和防御战。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日本占领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以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叫敌后战场。。
共产党
敌后战场
国民党
正面战场
导入新课
1941年8月,侵华日军队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留下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01
03
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部队和意义?
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措施和作用?
02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
04
百团大战的目的、时间地点、指挥、目标和意义?
阅读教材,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自主学习
1、背景
一、平型关大捷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向平型关进发。
平型关是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平型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的重要门户,日军想要迅速吞并华北,必须先拿下平型关。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形势图
平型关
2、概况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部平型关
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VS日军板恒师团
歼灭日军1000多人
日军陆军第五师团长
板垣征四郎
115师师长林彪
VS
3、意义:
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土上。
材料1: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震惊中外。9月26日,毛泽东兴奋地致电会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高风山《说不尽的平型关》
材料2: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体现国共两党的密切配合。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太原失陷1937.11.
上海失陷1937.11
南京失陷1937.12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大唱“亡国论”。1940年3月,汪精卫彻底沦为汉奸,成立了汪伪中央政权。“中国无法战胜日本,如果继续抵抗下去,结局只能是中国灭亡;而且中国的抗战意志越坚定,亡国的速度越快。”
蒋介石亲英美集团他们认为苏联等国 际势力马上就会出兵,到那时日本就必败,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势力对日本的干预上,他们甚至认为“徐州战役”就是中日之间的“准决战”。
亡国论
速胜论
亡国论主要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散布的一种谬论。在抗战以前,他们散布“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等悲观论调。抗战开始后,他们又说什么“再战必亡”。
——《毛泽东哲学思想二十讲》
速胜论是党内王明等人和国民党的另一些人的观点。他们存在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以为中国抗战很快就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哲学思想二十讲》
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报告,驳斥当时国民党内部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
2、内容:
原因
时间
目的
观点
1938年
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战论”的错误观点。
①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
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敌强我弱,不能速胜;日本的侵略行为是退步、野蛮的,而中国的反抗是正义、进步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毛泽东认为,“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两者之差“真有天壤之别”,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短时期内没有改变的可能。“影响到红军的战略战术”,一是需要清醒地知道……战略上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方针;二是人民的条件……离开了人民的武装和人民的游击战争,红军就没有打破敌人围攻的可能,苏区也不可能存在下去。---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
3、意义:
《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意
义
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
4、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加上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拥有1亿人口。
材料1: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叫鬼子顾东不顾西,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抗日救亡爱国歌曲《到敌人的后方去》
军事上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麻雀战是抗日游击战的一种作战形式。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作“麻雀战”。
麻雀战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
地 道 战
地 雷 战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争夺,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丁字雷、水雷、飞行雷等30多种。大小路口、山坡、树林、瓜田、菜园、水桶底、箱子里……到处是地雷,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响。
破袭战
破袭战是指对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指挥通信系统、后方补给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等目标,进行有计划的袭击和破坏的进攻战役。抗战期间的百团大战就是一场著名的破袭战。
抗日英雄模范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
白求恩、柯棣华
政治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经济上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群众性的纺纱运动
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太行区减租,抗战后有我工作的地方,做了一些,但极不深入。真正执行,是在中央土地政策指示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做得轰轰烈烈,基本群众大大发动起来了,根据地面貌完全改观。尔后,一切工作都好做了,一切任务完成都容易了,党政军与人民的关系密切了。如去秋公粮,人民自动缴纳,超过了计划。又如今年扩兵送延安,两次约二千人,每次回去就完成了。
——1944年8月24日《邓小平答复毛泽东的十项问题》
减轻人民负担,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意义:
到抗日战争后期,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又开始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这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军兵力比例表》
1938年 1942年 1944年
敌后抗击日军兵力比例 58% 63% 64%
日本侵略军最初对八路军的活动并不重视,不久就认识到这是一个严重教训。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课高级参谋的吉原炬大佐懊丧地回顾说:当时并未重视中共军,视其为在我占领地区潜伏的国民政府残兵部队或与抗日杂牌军相差无几之军,确信不久将可扫荡歼灭而不重视。对共产党实施“政潜军游”之巧妙执着之活动、逐渐扩张提升其势力之实态,惜未能十分认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个日军陆军上校悲叹道:“为什么,唉,为什么, 在我们已经达到最初目的后, 我们不迅速结束中国事变 我们被诱入内地,....我们所们得到的是不动产,而不是我们“解放’的人民的普遍....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对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自前年以来,尽管集中了华北方面军的所有施策,努力剿灭中共势力,但中共势力却日益增大,扩大到华北全境。因此,今后要找到共产党军队的组织和根据地,集中统一实施我军事、政洽的各种策略,努力迅速剿灭之……一切施策均集中手剿灭中共势力。”——1940年8月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二期肃正建设要纲及实施要领》
2、概况:
百团大战
目的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主要 目标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彭德怀
华北地区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3、意义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日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彭德怀
日本防卫厅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提到百团大战时说:“共军乘其势力的显著增强,突然发动的‘百团大战’,给了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日方从未想到中共势力竟能扩大到如此程度”。……这次战役,使我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声誉大增。……边区广大民兵英勇参战,群众热烈支前,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节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确实“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引起敌人的警觉”
——金春明《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
拓展延伸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中国国民党抗战形势图
中国共产党抗战形势图
国统区
日占区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 别 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作战方式
作战范围
作战地位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共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阵地战、防御战
游击战、小规模运动战、伏击战
国统区
日占区(沦陷区)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1941年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从而使得抗战胜利。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并放火烧毁村庄
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抗战精神
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
课堂小结
敌后战场的抗战
陕甘宁 延安
军事上: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时间:1937年9月
经济上: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
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权
指挥员:林彪
意义:
时间:1940年下半年
指挥员:彭德怀
意义: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个胜利,粉碎了……神话
打击了……,提高了……,振奋了……
发表《论持久战》
发表者:毛泽东
主要内容:抗战是持久战、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意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