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0 12:4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定时训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菜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地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菜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以及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典型形象的力量。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
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要求作家、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就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型的,但王熙凤更加阴险、狠毒、口蜜腹剑,更虚伪。而探春就显得更为单纯,好胜心较强。这就从比较差别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人物形象融入其所处的社会中,使自身的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
(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种性格元素排列组合的方式或比重,是形成千差万别性格的关键因素
B.任何心理状态,都离不开相反的两极性元素,尤其是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C.简单理解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容易被庸俗化,难以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D.追求婚姻自由等鲜明的个性,是贾宝玉生命力所在,也是《红楼梦》的灵魂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凤性格中的泼辣、狠毒、虚伪等元素杂多归一,其中干练主导了她性格运动的方向。
B.只看到贾宝玉共性或个性的一面,会狭隘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看不到他矛盾的内心世界。
C.运用性格二重组合原理,有助于创造出有复杂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成就优秀文学作品。
D.艺术典型有较高审美价值,能提升人们的文艺素养,但不好界定,只能在比较中加以把握。
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一对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认识的一项是(3分)
A.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林冲是嫉恶如仇的人。
B.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C.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D.世间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于人。
4.鲁迅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格局。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评论的依据。(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创作出具有个性丰富性的人物形象。(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来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儿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 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 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 ”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
“这以前么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待到掘着扩穴,我便过去看,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螂,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 ”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
“以后 ——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信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刻画吕纬甫的形象简练传神,他的眼睛失去了神彩,与祥林嫂“眼珠问或一转”有同工之处。
B.酒楼上新添的烟气、油豆腐的热气使气氛好像热闹起来,但并未缓解两人多年未见的尴尬。
C.吕纬甫把自己比作蜂子或蝇子之类生物,尖刻讽刺了自己始终胸无大志,人生徒劳兜圈。
D.本文主要内容和情节都是基于人物对话展开,这种构思便于我和吕纬甫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7.关于文中最后一个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人所住的旅馆方向正好相反,暗示了对于现实和以后的生活,两人的选择却不尽相同。
B.前文中我与吕纬甫相见时已物是人非,聊天也话不投机,终于结束后,我心里觉得很爽快。
C.和《祝福》中黄昏、密雪一样,营造了压抑、沉闷的氛围,深化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D.用罗网隐喻了五四运动已经落潮,但封建思想依然在弥漫,革命之路任重道远,引人深思。
8.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然而,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
(2)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9.本文节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彷徨”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因戚夫人。孝惠帝慈仁,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圣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 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陈平、绛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徐时栋曰:“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本纪’,此史公例也。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高祖以后,不立《孝惠皇帝本纪》,而独立《吕后本纪》,故以本纪为纪实,而非争名分之地也。此后无人能具此识力,亦无人敢循此史例矣。”
(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及诸吕A皆入宫B居中C用事D如此E则太后心安F君等G幸H得脱祸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用胳膊夹着,引申为携同,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中“挟”的含义相同。
B.让,相责,责备,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让”的用法相同。
C.垂拱,不亲理专务,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中“垂拱”的含义相同。
D.则,表示顺承关系,与《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则”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可高祖宠爱戚姬及其儿子如意,经常带戚姬前往关东,与吕后夫妻关系更加疏远。
B.吕后趁孝惠帝一早外出打猎杀死了赵王如意,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惠帝因此受到刺激,饮酒作乐,不问朝政。
C.惠帝逝世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眼泪,因为她顾忌一班老臣,心中不安,留侯儿子张辟彊为她出谋划策才安心。
D.太后行使皇帝职权后,打算立诸吕为王。丞相王陵据理反对,认为违背了高帝盟约,陈平和周勃却赞同、支持吕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2)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14.司马贞认为吕太后是以女性身份临朝,不应当列入本纪,徐时栋则认为不可以。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徐时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归园田居六首(其二)①
苏轼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
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
江鸥渐驯集,蜑叟②四已还往。
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
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茶
【注】①此诗是苏轼在59岁二度被贬时,在广东惠州所作的追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次韵之作。作者在自序中曾提到,春日游玩来到荔枝浦上,遇到一位八旬老翁,邀请他荔枝成熟时携酒来游。归来后听儿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作和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重返森林的穷猿、卸下负重的疲马两个比喻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情。
B.诗人被贬后的空虚和苦闷,被岭南秀美的春色和亲切父老所排遣,心中依然憧憬着未来。
C.诗人提着酒壶,但并未饮酒,只等荔枝成熟时与岭南老翁边饮边聊,表现了人情之美。
D.尾句构思奇特,面对美丽的春江,诗人已经陶然心醉,达到物我两忘、融而为一的境界
16.纪昀指出,苏轼的和陶诗“敛才就陶,而时时自露本色”,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请结合诗意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学期班级竞选班委,同学们推选了小明,在任职发言中,小明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说的“ , ”来自谦,表示自己将不断努力更好胜任。
(2)远在千里之外的熟人专门来造访小刚,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小刚用《短歌行》中的“ , ”形容了客人的远道而来。
(3)“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诗人常用“水”来比喻情感哲思、社会万象,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湖北的春运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一列列原本满载着 A 的乘客的列车,不得不停在铁轨上,等待风雪的过去。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抱怨和失望如漫天大雪 B 。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荒原上,——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向他们奔驰而来。这是来自“春天”的火车,“换乘/承载”他们回家的梦,融化他们冰冻的心。乘客们不禁感慨道:“雪中送炭,无比温暖!”这( 1 ),更是对在这场考验中每一个恪尽职守的铁路工作人员的致敬。
当高铁列车因为暴雪而无法正常运行时,绿皮火车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它穿越风雪,驶过山川,将人们带回家。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绿皮火车成为春运的象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此事件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审视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问题。高铁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铁票价昂贵,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高铁的速度过快,让人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高铁的车厢里,人们低头玩手机,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疏远。而绿皮火车,则是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它的票价相对便宜,让更多的人能够承担得起;它的速度适中,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美景;它的车厢里,人们 C ,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经历。绿皮火车,,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同时也成为人们对传统生活的回忆。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绿皮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2 )。它代表着坚守和奉献,代表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维护。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20.下列选项和语段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C.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1.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哪一个更合适 请简要分析。(4分)
22.最后一段两个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我们应该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毛竹,在最初的几年几乎没有变化,但几年之后,它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很快超过其他竹木。因为在前几年的时间里,它都在深深地扎根,不断积蓄迸发的力量。这是植物生长规律,也是青年人成长规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定时训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也是《红楼梦》的灵魂所在”有误,贾宝玉的典型人物形象是《红楼梦》的灵魂。)
2.(3分)C(A项“其中干练主导了她性格运动的方向”于文无据;B项“只看到贾宝玉共性或个性的一面”曲解文意;D项“但不好界定,只能在比较中加以把握”表述过于绝对化。)
3.(3分)A(A项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是单一的。)
4.(4分)(1)任何一个人的性格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由善恶,美丑,好坏等相反的两极性元素组成,好坏难以界定,不可能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
(2)任何一个人的性格都不是静态的,性格中的好坏等二重组合元素会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好人不可能一直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一直是坏人。
5.(6分)(1)根据二重组合原理,按照一定方式或比重,对一组或多组性格元素进行排列组会,形成不同结构层次的个性。
(2)设计故事情节,引发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不安、动荡等复杂情感,产生情感颤动,给读者创造不同的审美体验。
(3)塑造相同或相近性格的人物,凸显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给读者预留有差别、可比较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尖刻讽刺了自己始终胸无大志”有误,先前在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子,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而打起来,说明他也曾有过变革现实的理想。)
7.(3分)B(风雪扑在脸上也觉得爽快,体现了我对现实的抗争,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8.(4分)(1)表现了我作为一个生客,在这里遇到朋友的惊奇之感;(1分)对分别了多年之后再次与吕纬甫相遇时,他认为和我能否依然会志同道合的末知和推测。(1分)
(2)表现了吕纬甫内心难耐的痛楚,担心以前那些一起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朋友现在会鄙视自己;(1分)对现在自己已变成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的自责之情。(1分)
9.(6分)(1)和曾经想变革中国相比,现在的吕纬甫为了谋生而去教《女儿经》,为了安慰母亲而给小兄弟迁坟,这些事在他看来都很无聊,反映了他在失去自身理想和价值后不知所措的彷徨感。
(2)吕纬甫“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表现了他精神上的惶惑,浑浑噩噩,失去了人生信念和方向。
(3)小说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吕纬甫作为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困惑和颓唐,他在梦醒后依然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3分)BDF
11.(3分)B(B项,选段一中“让”为动词,“大礼不辞小让”的“让”为名词,责备。)
12.(3分)C(C项,张辟疆不是给太后出主意,而是给丞相出谋划策。)
13.(1)(4分)多次差点取代了太子,幸亏大臣劝阻,再加上留候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几、数、赖、毋各1分。)
(2)(4分)今天在当面指责别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我们不如您;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后裔,您又不如我们。(“面折”“廷”“全”语意通顺各1分)
14.(5分)(1)吕后下令毒杀赵王,使戚夫人成为人彘。(2)吕后在孝惠帝死后,手握大权,想要封吕氏子弟为王。(3)吕后代替孝惠帝行皇帝职权,政令不出宫门,就使天下安定太平(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诗人并木饮酒是已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16.(6分)(1)纪昀的意思是苏轼作诗想要接近陶渊明,但也有自己的个人特色。(2)和陶诗一样,苏诗写景平淡自然,善用白描。“南池”“北岭”两句诗语平易,不加雕饰,描写了春到岭南时湖中荷叶刚刚冒出,山岭上笋芽尖尖的优美景色。(3)苏轼一向旷达超脱,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被贬谪到岭南后,面对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春江,欲提壶畅饮,可诗如泉涌,心已陶醉在浩渺的春江中,天人合一,不能自持
(其他涉及内容、情感等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也可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非曰能之,愿学焉。(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3分)A归心似箭B纷纷扬扬C促膝长谈或娓娓而谈
19.(4分)(1)不仅仅是对那一列列绿皮火车的赞美(2)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20.(3分)(B表示语意转换。)
21.(4分)(1)“换乘”更加符合前文乘客乘坐的高铁在暴雪中停止,迎来绿皮火车的语境。(2)“换乘”与“春天”“融化”相一致,形象地表现了绿皮火车的到来又给乘客们带来了回家的希望。
22.(4分)(1)用反问句式强化了人们对现代交通工具发展问题的思考,引人深思。(2)改用肯定句直接陈述现代化浪潮下对传统以及人们情感交流应有的做法,不如反问语气更强烈,感彩更鲜明。
四、写作(60分)23.略
参考译文
(一)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她生下孝惠帝、女儿鲁元太后。等到汉高祖成为汉王的时候,得到定陶人戚姬,很宠爱她,生下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慈软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总是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因为刘如意像自己。戚姬受到宠幸,经常跟随高祖前往关东,她日夜哭泣,希望高祖立她的儿子来取代太子。吕后年纪大了,经常留守都城,很少见到高祖,夫妻关系更加疏远。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多次差点取代了太子,幸亏大臣劝阻,再加上留候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吕后为人刚强坚毅,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大臣大多是吕后的计划。高祖十二年(刘邦)在长乐宫驾崩后,太子继承皇位。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孝惠帝很仁慈,亲自陪着赵王一起饮食起居。太后想杀赵王而没有机会。孝惠帝元年皇帝一大早出去狩猎,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听说他独自在家,就派人拿毒酒给他喝。黎明孝惠帝回来时,赵王已经死了。太后又斩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把她叫作“人彘”。过几天,就叫孝惠帝来观看,孝惠帝看了问了以后才知道是戚夫人,于是大哭,因而生病,一年多不能起床。从此每天喝酒淫乐,不理朝政。
七年秋,孝惠帝驾崩。发丧后,太后哭却没有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死了,太后却哭的并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些人。如今您请求率兵驻扎南、北两军,再请求让吕氏子弟进宫,在宫中掌权,这样太后就会心里塌实。你们就可以逃避灾祸了。”(丞相)按此行事,太后大喜,这才悲伤哭泣,吕氏的权势从此兴起。
太后代行皇帝职权,想要商议封吕氏子弟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现在封吕氏子弟为王,违背了高帝的盟约。”太后很不高兴。她又询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代行皇帝职权,封弟兄和吕氏子弟为王,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很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绛侯说:当初和高帝歃血为盟,各位不在场吗 现在高帝去世了。太后以女人的身份当权,想要封吕氏子弟为王,各位纵使想要阿谀逢迎违背盟约,又有什么颜面去地下见高帝呢 ”陈平,绛侯说:“今天在当面指责别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我们不如您;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后裔,您又不如我们。”王陵没有办法回应他们。
太史公说:孝惠皇帝、高后的时候,百姓得以摆脱战乱纷争的苦难,君臣都想要借助清静无为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统治天下,高后以女人的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政令不出宫门,就使天下安定太平。很少使用刑罚,犯罪的人很少。民众勤于耕作,衣食越发丰足。
(二)徐时栋说:“命令天下的权力在谁身上,就将谁写为‘本纪’,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惯例。所以在《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在高祖之后,没有写《孝惠皇帝本纪》,却单独写《吕后本纪》,因此把本纪当作是记录真实(的载体),而不是争辩名分的地方。这以后没有人能够具备这样的见识眼力,也没有人敢依照这样的历史体例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