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卷(二)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哪三个国家( )
A.韩 赵 魏 B.赵 秦 齐 C.楚 魏 韩 D.燕 齐 楚
2.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楚、秦 D.燕、齐、秦、楚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下列战争史实与其成语的对应关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B.马陵之战——减灶之计
C.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D.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4.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
(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瓦解
5.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寄希望于实行改革来确定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以上内容可以说明(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铁器牛耕出现的原因
C.商鞅变法的背景 D.秦国完成统一的过程
6.《战国策》中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体现了商鞅变法过程中( )
A.严明法度 B.废井田制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7.《商君书》载:“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这表明商鞅主张( )
A.重农抑商 B.废除贵族特权 C.奖励军功 D.允许土地买卖
8.商鞅变法扩大了授爵范围,平民也可以授爵,按照军功依次晋升,据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扶持地主阶级壮大
C.增强秦国兼并实力 D.鼓励百姓农业生产
9.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0.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11.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 B.商业贸易流行 C.政治局势动荡 D.思想文化活跃
12.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3.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材料二:都江堰示意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学,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蕴含着“中国智慧”。
——摘编自罗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生产工具”“战争工具”对应的商鞅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并说明其修建蕴含的“中国智慧”。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你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知识点2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1.春秋时期的老子目睹了残酷的诸侯争霸战争,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反映他的主张的著作是( )
A.《论语》 B.《荀子》 C.《墨子》 D.《道德经》
2.“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不欲而民自朴”。以上思想出自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孔子是古代的大教育家,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温故而知新” D.“有教无类”
4.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提出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5.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孟子提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民心。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本质相同 B.民本思想受到重视
C.儒道思想引领时代 D.奉行人民利益至上
6.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提出“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由此可知,孔子和庄子都关注( )
A.生态环境 B.治国方略 C.君主权威 D.重农抑商
7.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下列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墨子曾告诫弟子,“多财而不以分贫,不祥也”。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这表明,墨子主张( )
A.“兼爱” B.“尚贤” C.“非攻” D.“仁政”
9.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韩非的主张是( )
A.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B.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分别出自
( )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知识点3 天文、历法和医学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诗经》和“楚辞”
1.战国时期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天文历法成就是( )
A.鲁国天文学家多次观测日食 B.夏历诞生
C.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2.下列关于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名医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B.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据说来源于商朝
C.战国时期已制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D.商朝历法中规定了闰年增加一个月
3.《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都作了说明,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这表明,《黄帝内经》( )
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
C.尊重生命规律 D.奠定中医基础
4.殷墟是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该遗址出土了( )
A.元谋人门齿 B.北京人头盖骨
C.甲骨文 D.铁制农具
5.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今日许多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早在甲骨文的时代就趋于定型。这说明甲骨文( )
A.为研究我国原始人类提供可靠依据 B.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C.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已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8.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表明甲骨文( )
A.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B.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C.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D.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9.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10.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位爱国诗人是
( )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11.《诗经》和《楚辞》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从里面诞生了无数经典的诗句,因而很多人喜欢用这些诗句来取名。据统计发现,女孩取名用《诗经》者较多,男孩取名则更青睐《楚辞》。这种不同的选择折射了两部作品( )
A.艺术风格的差异 B.体裁结构的区别
C.思想价值的高低 D.作者境遇的不同
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A 2.C 3.D 4.B 5.C 6.A 7.A 8.C 9.A 10.D 11.B 12.D 13.C
14.(1)生产工具:奖励耕织;战争工具:奖励军功。作用: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时间:公元前3世纪50年代。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结论:推动秦国国力发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要注重民生。
知识点2
1.D 2.B 3.D 4.B 5.B 6.B 7.D 8.A 9.C 10.C
知识点3
1.D 2.B 3.D 4.C 5.B 6.A 7.B 8.D 9.B 10.A 11.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