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出题人:杨司琪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 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 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 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 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
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 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B. 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纯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
C. 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重要的是具有人文修养,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
D. 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 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
B. 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对一个人实行“教化”,就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C. 荀子认为“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这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D. 荀子认为“礼义”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义”,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 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 B. 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
C. 孟母断机教子 D. 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行文思路。(4分)
5. 钱穆先生在《教育与教化》一文中说:“中国古代不言教育,而言教化。”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 不割! 不割! 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 不割! 不割! 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 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 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咮———! 小姑娘唻——! ”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 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
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 是他了! ”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 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 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 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 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 ”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 ”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 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 !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 !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 ”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 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 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 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 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
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 小刀唻——! ”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中二兰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动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 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 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 二兰子是一位纯真善良的乡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 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 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 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 二兰子两次呼喊“大刀嘛——,小刀嘛——”的心理有何不同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延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 ”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 亦有居官者乎 ”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剑,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众欢曰:“善。”延凑虑众变,疾魔使去。因曰:“今欲延凑何所为 ”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超鬬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 ”延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涉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予,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B.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
B.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读。
C. “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
D.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 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D. 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3.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 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 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4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小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由眼前之景引发抚今追昔之意,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 首联写远景,点出越台的地理特征,四面群山环绕,雄关据守。云气缭绕衬托出越台的都城气象。
C. 颈联中“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越王山的实景,又喻指诗人作为“一时人物”终走向末路。
D. 尾联中再次点出“日暮”,借“鹧鸪、荒苔、野竹”等景物,表达出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
16. 有人评价说本诗第二联“用象征性的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历史变迁的感伤”,请简要赏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0分)
(1) 《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 , ”。
(3) 《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4) 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 , ” 。
(5) 《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7) 《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9)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10)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小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 ①) 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 ②) 、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 ③),( ④) 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④) 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①熔铸 ②独具匠心 ③水乳交融 ④既……又……
B. ①包含 ②独具匠心 ③交相辉映 ④只有……才……
C. ①包含 ②巧夺天工 ③交相辉映 ④既……又……
D. ①熔铸 ②巧夺天工 ③水乳交融 ④只有……才……
19.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B. 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C. 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D. 建筑的美丑、适宜,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 小题。
由瓦所构成的排水系统,注重筒瓦与板瓦以及屋面曲线的配合,由一垄垄的覆瓦将水引至一道道的瓦沟屋檐部的滴水处即时排下,并非现代般的“聚而排之”,相反却是一个“疏而引之”
的过程,重点在于“疏”。雨水时刻保持着流动,只不过是改变了运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这整个过程仿如奔腾的江河被一道道瓦沟分化,最终成为一条条涓涓细流随之落下。从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不乏古人“外师造化”的痕迹,除此之外,更多的则体现出一种顺应天道的中庸态度及有条不紊地秩序感。
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首先,这种纵向排列的平行线条不仅显得挺拔,更是对中国建筑优美的屋面曲线的一种顺应与强化; 其次,将其放到群落中去,当几座建筑屋面并排或相连时,水平并排的竖向线条则更加显得丰富、有秩序,而在高低错落的屋面与屋面过渡之处也更加平滑、连续; 第三,再将建筑置于整个天地的大环境中,当我们欣赏一栋建筑时,视线顺着并排的纵向瓦垄被其竖向的构图所不自觉的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仿佛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境一样,最终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成为连接人与建筑、人与天空的连线。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20. 下列各句中的“分化”,与加点词“分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 波浪侵蚀冰山边缘,冰山会继续破裂和分化,靠近边缘的冰块会流失。
B. 有些字,古代本是一个,由于后来加上了不同的偏旁,就分化成几个。
C. 在一定的条件下,普通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多功能的 APSC多能细胞。
D. 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分化瓦解了。
21. 请分别根据文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将下面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6分)
上联:师从造化, ① ,引涓分流应天道;
下联: ② ,列宇成画, 合天应地 ③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有的突破伤病困扰,坚持参赛; 有的突破年龄局限,展现个性风采; 有的突破历史记录,摘金夺银……每位运动员都在努力突破自我,刷新个人的起跑线。
其实,不只是奥运会,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们每天也都在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刷新自己的起跑线。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