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0 14: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
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其中旱灾15次,沙尘
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
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
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 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2.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周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B.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D.给汉地带来安宁的生活
3.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A.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B.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4.据《通典》记载,隋朝时,各地官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民间义仓“又皆充满”,仅“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由此可知,隋朝
A.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运河便利物资流通 D.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5.“此种制度,亦有相当麻烦处。如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遇门下省反对即子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救’亦等于无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朝
A.扩大任用宰相范围 B.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
C.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D.强化尚书省的行政权
6.《唐会要》记载,初行两税法时,规定“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一直以来征收的各种赋税项目,一律停止)”,“此外敛者,以枉法论(两税法之外敛财的,依法严惩)”。这说明,两税法
A.扩大了收税对象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7.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由此可见,韩愈旨在
A.维护儒家伦理 B.恢复先王传统 C.抨击佛教教义 D.推动佛教汉化
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唐朝
A.农业生产发达 B.城市生活便利 C.设置西域都护 D.对外交流繁荣
9.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大放光彩。如图所示为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这一作品的特点是
A.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B.左右舒展、整齐均匀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0.北宋时期,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政策有效实施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 D.国家统一日渐巩固
1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12.下表为辽、夏、金三朝实行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
辽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夏 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A.体现了民族治理具有差异性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C.缓和了域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3.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强化
14.朱熹认为,圣人人格虽高而难为,但并不是不可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经过自身的学习以获取知识和加强道德修养就都可以得到实现。这说明朱熹
A.号召人人平等的思想 B.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C.反对传统的等级观念 D.明确主张追求解放个性
15.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将民间语言作为小说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英雄)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
A.使中国古代小说进入鼎盛时期 B.挑战了理学倡导的伦理观念
C.反映出宋代文学已完全世俗化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16.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
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融合加强
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把能否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国之术,所以受到重用,辅佐孝文帝打击豪强,使“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迁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引起了拓跋部“国戚旧人”的不满,孝文帝公开宣布:“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于是中原地区的怀才之人纷纷投奔到北魏朝廷而“志竭其忠,才尽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会改革的洪流之中。
——摘编自尚志迈《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之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用人之道对北魏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到平王末年,周朝最终衰弱。戎人迫近华夏,从陇山向东直到伊水、洛水,处处都有戎人。这时候,渭水上游有狄、邽、冀之戎,泾水北边有义渠之戎,洛水有大荔之戎,渭水南岸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颖水上游西面有蛮氏之戎。在春秋时代,戎人偶尔进入中原,参与华夏各国的盟会。
——摘编自《后汉书·西羌传》译文
材料二 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并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A B C A D A B D A C B D B
1.B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都城平城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材料可用于解释迁都的必要性,故选B项。材料不是强调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自然灾害,没有涉及多种灾害并发,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平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排除D项。
2.C
3.D根据材料“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经济发展是由于此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发展,D项正确;东晋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南方的经济发展,未反映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C项。
4.A据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布帛,反映出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隋朝国家官仓储备物资丰富,没有反映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排除B项;材料是对于隋朝各地及京都的仓库存储情况描述,没有反映运河运输物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明储备物资是为了备战备荒,排除D项。
5.B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与门下省意见不一时命令无法执行,因此需要加强各省间沟通,设立政事堂集体议事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间缺乏沟通,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机制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与门下省缺乏沟通,仅仅靠强化尚书省的职权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排除D项。
6.C根据“此外敛者,以枉法论”可知,两税法规定不能出现项目规定之外的苛捐杂税,说明两税法简化了税收项目,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简化税收项目,没有体现扩大收税对象和减轻农民人身控制,更不能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B、D三项。
7.A据材料可知,韩愈强调佛教与中国在语言、服饰、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突出其与儒家所倡导的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等观念相悖,其目的是通过批判佛教来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正统地位,A项正确;韩愈没有直接提出恢复先王传统的观点,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来强调儒家与佛教的不同,排除B项;抨击佛教教义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排除C项;韩愈强调的是佛教和儒学的差异,推动佛教汉化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
8.D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外国蔬菜传入到中国反映了对外交流繁荣,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国蔬菜的传入,不是本国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特指这些蔬菜只出现在城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
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宝塔感应碑》字体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体现的是楷书,A项正确;“整齐均匀”体现的是隶书,排除B项;“工整清晰、飞洒活泼”体现的是行书,排除C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特点,排除D项。
10.B根据材料“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局面,并且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但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国家统一日渐巩固”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1.D由题干所述内容“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可知,材料强调了变法中官府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A、C两项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
12.A辽设置南、北面官分别管理不同民族事务,夏有本民族和汉式两套官称,金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女真管理系统,这些都明显体现了各朝代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和统治需要,在治理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差异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必然缓和了矛盾,且“各民族”的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政策的作用,排除C项;辽、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并非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全巩固时期,排除D项。
13.C根据材料,宋代相比于唐代,科举取士人数更多,宰相科举出身的更多,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加速,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错在“实现”,当时还未实现平等,排除;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排除D项。
14.B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圣人是以孔孟精神为道德标准的楷模,认为人人只要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加强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说明朱熹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的是知识和道德的作用,排除A项;朱熹并不反对传统的等级观念,排除C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具有束缚人性自由的特征,排除D项。
15.D宋代的话本小说以民间语言进行创作,将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反映了宋代文学的世俗化和平民化,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D项正确;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理学伦理是指三纲五常,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排除B项;宋代文学已完全世俗化表述夸大,排除C项。
16.B元朝时期,汉字逐渐在蒙古、色目人中流行,同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说明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扩大,表明民族交往融合加强,B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材料内容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C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并不能证明汉族的典章制度先进,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用人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2分)
特点: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汉族官员)。(4分)
(2)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6分,答出3点即可)
18.(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6分)
(2)影响:提高并维护了儒学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8分)
19.(1)分布格局:诸夏和诸少数民族交错杂处的分布格局。(2分)
原因:周平王东迁,周边民族得到内迁空间;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4分,答出2点即可)
(2)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册封、和亲、战争和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分)
说明: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6分)
20.示例
题目: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2分)
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人,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使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