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情境导入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1课时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因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目录
CONTENTS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自然环境因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植物(生物)
大气(水汽)
岩石(地貌)
河流(水文)
土壤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思 考
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地理循环,水在各自然要素间不断转换。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①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②三大类循环简图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水循环的意义
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
生物循环的意义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案例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1.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2.环节:
呼吸作用(动物、植物)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
分解作用(微生物)
案例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3.能量转换
4.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光合
作用
分解
呼吸
太阳能
热能
化学能
思考生物循环的能量转换过程。
思考生物循环的意义。
案例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降水
降水
矿物质
水、无机物
无机物
二氧化碳、降水
氧气
水
水汽
尘埃
有机物
有机物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
降水影响陆地水体的分布
水分的蒸发和凝结影响气候
土壤
气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2)气候与地貌
湿润的气候条件:流水侵蚀、堆积地貌
地表性质影响大气温度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候影响水文特征
地表水富集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年降水量多少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冬季均温影响河流结冰期的长短
水文状况影响气候特征
气候与水文
气候影响地貌
湿润地区:流水地貌
干旱地区:风成地貌
不同海拔水热不同
地形雨
地形影响气候
气候与地貌
(3)气候与生物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植物分布及形态
生物影响大气的组成,调节气候
土壤
气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4)气候与土壤
气候影响土壤的质地、土壤形成速度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土壤的干湿状况影响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候影响生物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植物分布及形态
森林地区湿度大
生物影响气候
气候与生物
气候影响土壤
气候影响土壤的质地、形成速度和有机质含量
土壤的干湿状况影响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土壤影响气候
气候与土壤
(5)地貌与水文
地貌影响水体的形状、大小和分布
水体运动塑造地表形态
土壤
气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6)地貌与土壤
坡度、地形部位不同,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不同
土壤经固结成岩作用可以转化为岩石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貌与水文
地貌影响水文
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塑造地表形态
水文影响地貌
地貌与土壤
地貌影响土壤
坡度、地形部位不同,土层厚度、肥力不同
黄土地貌,土质疏松
土壤影响地貌
(7)地貌与生物
沙丘地貌与冰川地貌下植被类型迥然不同
生物促使岩石风化对地表进行微改造
土壤
气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8)水文与生物
水分决定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生物吸收和蒸腾水分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9)土壤与生物
土壤是陆地生物生长的基础
生物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地貌与生物
雪莲花:冰川地貌
山脉阴阳脸
生物风化
保持水土
地貌影响生物
生物影响地貌
水文与生物
缺水:胡杨林
水文影响生物
水湿:红树林
涵养水源
桉树致干旱
生物影响水文
土壤与生物
土壤影响生物
酸性土壤:茶树
土壤有机质的生成
生物影响土壤
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
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A
随堂检测
D
下面图甲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乙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 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 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 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4.表示塑造图乙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A
图甲
图乙
随堂检测
D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概念:
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形成过程: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特点:
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1.生产功能
光照
(有机物)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叶绿素
绿色植物
水圈
大气圈
无机盐(岩石圈)
大气圈
1.生产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
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
植被高度越大
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生物量越大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
露生层
树冠层
林下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热带 亚寒带(大尺度)
1.生产功能
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请大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
“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乔灌木的生长;
“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但蒸发也快,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
祁连山(小尺度)
1.生产功能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基本稳定
全球水体总量动态平衡
2.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性质:
自然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O2
CO2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CO2
光合作用
海-气作用
碳氧平衡
削减CO2最主要途径
削减CO2
2.稳定功能
实例1:二氧化碳的平衡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例2:氧气的平衡
实例3: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
2.稳定功能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气候:高寒气候,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 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严寒、植被稀少,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所以动物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上升
增加
下降
减少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蜂巢屋”是图示地区传统民居,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蜂巢屋”反映当地( )
A.黑土分布广泛
B.森林覆盖率低
C.夏季降水丰富
D.河流、湖泊众多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功能是( )
A.夏季隔热
B.抵御洪涝灾害
C.冬季防风
D.抵御地震灾害
B
A
随堂检测
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3~5题。
3.索科特拉岛拥有多种特有植物的原因主要是()
A.地处热带地区 B.地壳运动活跃
C.自然环境多样 D.长期远离大陆
4.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推断索科特拉岛
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少雨 B.高温多雨 C.温和湿润 D.凉爽干燥
5.龙血树巨伞树冠的功能主要是()
A.防止强光灼伤树干 B.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
随堂检测
D
A
C
如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6 - 7题。
6.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 D.化合作用
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
随堂检测
A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23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6分)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山顶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
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随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23分)
随堂检测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8分)
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
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沙漠化面积扩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23分)
随堂检测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9分)
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相互练习
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