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把握诗歌意象,发挥想象力,仔细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体会游仙诗的特点,品味作者描述梦游天姥山并抒发感慨的诗句。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文题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梦游,梦中游历。天姥,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易让游者浮想联翩。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也称“引”。留别,即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3.写作背景
“安世济民”,是李白一生的愿望。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李白的朋友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于是召李白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能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事实却很不如意。唐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他又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一带)打算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知识链接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思想感情的诗歌。游仙诗至汉魏六朝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以后,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但作此类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具备浪漫的色调。
5.基础知识
(1)字词注音
鸾回车( ) 石扉( ) 瀛洲 ( ) 天姥 ( )
向天横( ) 剡溪( ) 渌水( ) 谢公屐( )
倚石 ( ) 殷岩泉( )水澹澹( ) 霹雳( )
訇然( )
解释词语
通假字: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
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 (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
名词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 ( )
云青青兮欲雨 (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虎鼓瑟兮鸾回车 ( )
古来万事东流水 (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
动词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 ( )
6.研习探究
(1)如何赏析开篇四句?
(2)如何看待“横”“拔”“掩”三个动词的作用?
(3)诗人梦游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等,有何用?
(4)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两句都蕴含了那些情感?
(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四句诗历来为人所称赞,请赏析。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有何作用?
重点难点突破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并概括诗歌三段各写那些内容?
2.本诗入梦有四景,请一一寻找并描绘出来。
二、重点鉴赏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而诗人并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写了哪些内容?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成诗的?
3.关于李白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三、概括主旨:
思考:此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人物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艺术特色
总结《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
六、写作运用(赏析):
李白与酒
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作,形象地写出了李白与酒的关系。我们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几乎都与酒有关。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李白的死,也有与酒有关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传说是他醉后到采石矶的江中捉月亮时落水而死。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中也有相当充分的体现。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等剧种中也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子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川剧、湘剧、滇剧、桂剧等都有此剧目。我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蔑视权贵的作品,就更是数不胜数。当然,人们尊崇李白,热爱李白,不是因为他爱喝酒,面是因为他的诗才和他傲视权贵的精神。
知识拓展
一.诗歌情感题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
借事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
用典抒情
(2)常见设问方式
含义+情感:诗中的某某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手法+情感:某句/某片/全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某句/某片/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感+赏析: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答题方法
1.情感题答题步骤
情感(对什么内容的感情)+分析
2.情感分析的方法:
找全:题目,诗人,注释,每句诗都要分析。
找细:要将诗歌内容进行细致分层,不同的内容要分析出不同的情感。
用原词:题目 注释 直抒的词
用术语答题:确定题材后,先写全该题材常表现的情感
关注写人、写景、写物诗的双重感情:对人物景的情感、诗人自己的感情
关注特殊意象、典故、象征(松竹梅兰菊荷--高洁,孤傲)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4)常见诗歌题材思想情感归纳
1.怀古诗:
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沧桑的感慨,借古伤今之情,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伤,借古讽今之情,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怀古、用典诗关注双重感情:对典中人的情感(崇敬,同情,赞美)、借典故表达的个人情感(追求古人的精神,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关注作者对典故的新评价。
2.山水田园诗:
对景的喜爱之情,内心的悠然闲适之情,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田园)的向往,对官场、名利的厌恶,入世出世的矛盾,对主人公孤傲高洁的赞美。
3.送别诗:
依依惜别之情,对朋友旅途的关切之情,对朋友的劝慰、赞美、祝愿、鼓励、期待,诗人自己的感受
4.羁旅行役诗:
羁旅漂泊之苦,孤单寂寞,思乡、思亲之愁
5.闺怨诗:
伤春惜春,年华流逝,相思,渴望团圆,对丈夫的关切,厌恶战争
6.民生疾苦诗:
同情百姓疾苦、对统治者的批判
7.题画诗:
对画家技艺高超的赞美,对画中所体现内容的情感
咏物诗或画面中出现松竹梅兰菊荷:孤傲高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宋末元初,明末清初诗歌常见感情:
亡国的落寞、失意;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高洁、坚贞的傲骨。
9.羁旅诗
出现“客”---羁旅漂泊之苦,孤单寂寞,思乡、思亲之愁
10.战争诗、边塞诗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将士的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对统治者的批判,对敌人的痛恨、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11.描写春天的诗歌
爱春伤春惜春之情 对年华流逝的伤感
12.注释中有被贬、落第遭遇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乐观旷达
13.晚唐/南宋题材
对国家衰微的悲伤,个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4.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课前预习答案
5.基础知识
(1)字词注音
鸾回车(luán) 石扉(fēi) 瀛洲 (yíng) 天姥 (mǔ) 向天横(héng) 剡溪(shàn)
渌水(lù) 谢公屐(jī) 倚石 (yǐ) 殷岩泉 (yǐn) 水澹澹(dàn) 霹雳(pī lì)
訇然(hōng)
解释词语
通假字: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同“裂”,分裂)
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实在。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暗。今义:使熄灭;灭亡;消亡)
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超出。今义:抽出;挑选;夺取)
名词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倾”的趋向,向东南)
云青青兮欲雨 (名词作动词,下雨)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作动词,弹奏)
古来万事东流水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名词作动词,侍奉)
动词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 (动词的使动用法,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6.研习探究
(1)开篇四句用“烟涛微茫”的瀛洲来陪衬天姥山。句中一“信” 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2)这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还赋予它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动态感觉,为后文的“梦游”做铺垫。
(3)一是以“烟涛微茫”的瀛洲之难求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歌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二是把天姥山和五岳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
(4)诗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禁不住发出快乐短暂、时光无情、世事无常的悲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沉的感慨,流露出诗人的消极情绪。
(5)此处情节再一次发生变化,掀起了更大的波滿,一个“忽”字将诗人从绚烂缤纷的仙界拉回到现实。诗人刚才还在与众仙共舞,突然间回到现实社会,其失落、惆张通过“忽”“恍”“惟”“失”等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恍惊起而长嗟”正是那种从梦境中惊醒后不知所处、张然若失的情状的鲜明写照。
(6)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表现出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夷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重点难点答案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并概括诗歌三段各写那些内容:
第一段:写入梦的缘由
第二段:详写梦游环境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段:抒发梦醒后的感慨
2.本诗入梦有四景,请一一寻找并描绘出来:
入梦第一景:月夜渡湖——清幽雅致。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李白借写谢灵运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入梦第二景:(白昼)著屐登山——雄奇壮观。这里展现的景象如同一幅神奇的画面,乃梦中特有的境界。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上红曰升空、听闻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还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入梦第三景:(傍晚)山中奇景—神奇迷离。这里描写了一幅昏暗恍憾、神奇迷离之景。这里采用了楚辞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起楚辞的风格,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入梦第四景:(夜晚)神仙登场--壮丽非凡。仙境的光明、辉煌、欢乐,让人心驰神往。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也达到了极致。
诗人向读者展示了梦中四景。一方面从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描绘天姥山高峻、雄伟和奇特,另一方面描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
二、重点鉴赏
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而诗人并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一方面,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美的极乐仙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
另一方面,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在人世间就应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人借仙境来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写了哪些内容?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成诗的?
本诗的结构特点是:现实一梦境一现实。
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第一段用对比、夸张、衬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为梦游的缘起。第二段开头两句与结尾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境、又由梦境回到现实的联结点。中间部分集中渲染梦境,又可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是写山景,诗人从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则是写仙境,从“列缺霹雳”起,景色大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和云中神仙即刻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段写梦境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题。
3.关于李白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观点一是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东流水”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慨,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了,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诗人消沉的心态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人因向往天姥山的奇景而梦中寻景,但梦毕竟是虚幻的,现实与梦境有极大的差距,再加上当时李白受排挤,应该有消极的成分。
观点二是积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只是诗人一时的感触,历史也证明诗人并没有及时行乐,放纵自己。一时的牢骚不能说明诗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这只是诗人感慨当时自己受排挤的忧愤。忧愤之后诗人有着激昂的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是用来言志的,诗人的志就在于此,这也是这首诗主题升华的地方。诗人追求的是个性自由,但权贵束缚着他,他也追求政治,但他理想的政治是自由的、解放的,这是李白思想中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三.概括主旨:
思考:此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诗人以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对梦游天姥山的描绘,抒写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
四、人物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探究】
《梦游天姥吟留别》看似是一首游仙记梦之诗,实则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受挫的苦闷,并且在山林野趣和世外仙境之中,完成了对自我精神的超越。全诗构思新颖独特,通过一系列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夸张,构造了一幅虚实相间、亦幻亦珍的绚丽图景。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则将梦境拉回现实,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愤诉诸于笔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则一语道破,徜徉山水才是超脱尘世烦恼的最佳途径。这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反抗,更是对于自我凌云之志的坚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满腔悲愤,奔泻而出,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被小人排挤如何,被皇帝赐金放还如何,我李白自有铮铮铁骨,不卑不亢,不怨不弃,惯看它春月秋风。行路难,不如归去来;绣口一吐,化成了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李白人生的戏剧性变化,这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之间,却难掩独属于李白的风流与浪漫。或悲或喜,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这位“谪仙人”的潇洒与恣意。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贯穿李白整个生命长河里。如汪洋恣肆,似仙山飘逸,如玉盘皎洁,这是李白的骨与血,是李白的情与才。
艺术特色
总结《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
【明确】
1.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用典等手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2.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挺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
3.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4.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知识拓展答案
1.A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面对此景,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也寒了。所以A项说“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是错误的,故选A。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3.A 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
4.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形象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