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D
2. C
3. D
4. B
5. D
6. C
7. D
8.D
9. A
10. D
11. B
12. D
13. A
14. B
15. B
16. A
17. B
18. B
19. A
20.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
21.
【答案】(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
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
(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
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
22.
【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设置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进行管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任答四点即可)
(2)贡献:疆域进--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边疆治理经验;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统治。(任答三点即可)
23.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
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当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首先体现在历史地位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次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转变。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儒学的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始终不变。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这些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变与不变“。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历史地位和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曾起到抑制思想发展的作用,但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传承并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1—13课;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
A. 分封诸侯制 B. 大宗小宗制 C. 等级朝贡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削弱王国势力 D. 削夺武将军权
3.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 )
A. 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
C. 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 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4.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低烈度、大业绩”,以下能作为证据的有( )
①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②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中国近代史上,各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以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约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钦定宪法大纲》 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6. 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
A. 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 B. 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
C. 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D.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7. 《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
A.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D. 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8.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9. 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 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10.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考试成为选拔官员主要方式 B. 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
C. 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 D. 选官更加趋于公平开放
11.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
A. 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C. 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 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
A. 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 B. 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C. 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D. 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
13.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
A. 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 B. 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 奠定了中华法系基础 D. 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14.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能否博取上帝的青睐即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据此可知,新教伦理()
A. 主张合理地进行消费 B. 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C. 全部目的是提升道德 D. 维护了罗马教皇权威
15.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 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 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 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 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17. 唐初官修六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晋书》和《隋书》,分政权修撰,无正统与否之分,改变了南北朝时期修史“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陋习。此举旨在(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增强国家认同
C. 总结前朝教训 D. 消除南北隔阂
18. 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战争与和平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查士丁尼法典》
19.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20.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A. 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 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 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
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
——《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
(1)分析材料一,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