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作者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秦腔、秦人、秦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
学习目标
1.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把握文章艺术手法。
3.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秦 腔
贾平凹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秦腔
知人论世
初入文本
壹
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代表作:《废都》《秦腔》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贾平凹与秦腔
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子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dì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以前,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
“还原式写作”。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贰
读准字音
泾(jīng)阳 敦(dūn)厚 疙瘩(gē da) 涤(dí)荡 熨(yùn)平 帽翎(líng) 人头攒(cuán)拥
往外扛(gāng) 偌(ruò)大 冷颤(zhàn)
文绉绉(zhōu) 甭说(béng) 伺候(cì)
珍馐(xiū) 咂摸(zā) 嗻(zhē)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叁
研读文本内容
思考1: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特 点
秦地 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
秦人 朴实敦厚、粗犷豪放、敢爱敢恨
秦腔 高亢激越,雄浑奔放
思考2:分析秦地、秦腔、秦人间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秦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思考3: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结合全文,找出其中原因。
原因:①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②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③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④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
思考5: 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品读第4—8段,圈点勾画写点评)
场面 内容 手法
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场面 内容 手法
排演热情 男女老幼,乐此不疲 点面结合;
正侧面描写;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工笔;
虚实结合。
演出前奏 观众期待,热闹非凡 演出精彩 技艺精湛,观众陶醉 观众痴迷 兴致如一,各得其乐 台下悲喜 几家欢喜几家愁
排演热情
(第4段)主要内容:描绘排演秦腔时无论寒暑,不分老幼,乐此不疲的热情场面。
①点面结合。先交代背景——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表明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演员排练、群众看排练的热情不减。接下来再通过叫骂、准备夜餐等细节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点面结合:“点”是详细描写,可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是对事物的概括性描写,体现广度。
②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率真的性情。
演出前奏
(第5段)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引颈期待,热闹非凡的场面。
①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
②言行描写。看戏是的盛况,台下人们的争吵,“台下就乱了......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从质朴的语言中仿佛听到了秦人观看秦腔的高涨热情,也表现了秦人的豪爽幽默。
演出精彩
(第6段)主要内容:描绘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的场面。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观众痴迷
(第7段)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冬夏不减兴致,老幼各得其乐的场面。
侧面烘托。选择“老一辈的秦腔迷”和“脾性野一点的孩子”这两类观众,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演出悲喜
(第8段)主要内容:描绘秦腔演出给生活带来悲喜的场面。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研读文本内容
①结构上,“秦腔”是文章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安排文章结构。
②内容上,揭示文章的内容
③主题上,暗示文章的主旨。
以“秦腔”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概括主旨
肆
探究文章主旨
秦人为何要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
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 秦人传承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
既有艺术的欣赏,又有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第九段)
《秦腔》既是价值观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文章通过描述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痴迷,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发散思维
伍
延伸拓展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层面,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