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节选)》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0 19: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8茶馆
老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作者简介
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回国以后老舍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
1966年8月23日,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23日下午老舍与箫军、端木蕻良、荀慧生等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逼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遭污辱、毒打。“红卫兵”勒令老舍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1966年8月24日凌晨老舍先生回到家中,清晨独自走出了“丹柿小院”。入夜后在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投湖自杀。据老舍之子舒乙透露,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原定授予老舍,结果却因为他的自杀而颁给了川端康成。
《茶馆》内容简介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作品中的背景简介
《茶馆》的三幕分别选取了“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
在这三个旧时代,社会都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不断衰退。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
第二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
第三幕(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
作品评价
《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都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深刻的革命性。
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台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觉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里闯荡、挣扎、作孽、腐烂下去。应该说,北京人艺有一批了不起的演员,他们的身上闪射出艺术家魅人的光辉。 ——曹禺
《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同情,不仅仅是怜悯,而是道出了他们悲剧的命运,道出了社会的局限性和人们精神的局限性。 ——舒乙
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老舍如是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作者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概括本幕情节(人物进行了什么活动?)
1、李三抱怨
2、难民求助
3、巡警摊派勒索
4、大兵强取豪夺
5、唐铁嘴要租房
6、常四爷送菜、松二爷来祝贺开张
7、宋吴两特务来抓人、敲诈
8、刘麻子准备谈生意
9、康顺子找工作
10、刘麻子和逃兵老陈、老林交易。(大兵买妻)
11、崔久峰去念佛。(绝望)
12、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1.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2.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对李三、康顺子
对难民
对巡警大兵、特务
对刘麻子
3.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王利发
同情、但有限度
强硬、少怜悯
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厌恶、仍笑脸相迎
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圆滑
善于应酬
精明干练
胆小自私
多说好话,多作揖。
人物形象分析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旗人,满清时吃皇粮。但是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卖菜为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正直善良
敢作敢为 富于正义感
常四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心眼好
胆小怕事
懒散无能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
的典型,反映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腐朽。
其他人物形象
刘麻子、唐铁嘴等: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算命骗人的相士,。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吴祥子、宋恩子:
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
结 构 全 解
人民苦难
茶 馆
﹙王利发﹚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
遗老哀叹
人民反抗爱国
旧革命民主主义者绝望
﹙松二爷﹚
﹙常四爷﹚
﹙崔久峰﹚
巡警大兵
吴、宋
刘麻子
唐铁嘴
李三
难民
康顺子
写作特点:1、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1.“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该抽白面了.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2.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3.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2、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3、特殊的戏剧冲突
小茶馆影射大社会,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从话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满清覆灭。
——政局动荡。
——通货膨胀。
——半殖民地时代。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作品影响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想,许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我认为原因有下:
1.运用唯物史观来反思旧中国大千世相和社会演变的能力,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击中历史本质。
2.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
什么叫“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剧本的附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用极其简炼、明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为交代环境、刻划人物和推进剧情服务。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
其一:人物说明。一般指戏剧文学剧本的“人物表”。它主要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年龄、职务和人物间的关系,简明扼要地介
绍剧中人的概况。
其二:场面说明。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设计;灯光效果、道具运用;人物的上场、下场以及幕的启闭等动作。
其三,人物语言说明。这是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刻划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这种说明一般用圆括号来标明,如“(脸色一沉)”、“(以手叩额,往返急走)”、“(大怒)”,等等。
其四,唱腔、板式说明。这是戏曲文学剧本所独有的舞台说明。如京剧的唱腔标有[西皮]、[二簧],以及它们包括的板式,如(原板)、(散板)、(二六)等曲牌、唱腔、板式都属于舞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