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潼
关
一
清末:谭嗣同
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 关
谭嗣同(1865-1898),字( ),号壮飞,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 )、( )。为“( )”之一。代表作品《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
仁学
复生
政治家
思想家
戊戌六君子
1897年摄于南京二我轩照相馆(中间为谭嗣同)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朗读
节奏
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
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
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着被束缚,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译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不言高度而高度自见
久远
簇拥
视觉
听觉
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以动写静,拟人
点明时令
①拟人、侧面描写②以动写静,“簇”字赋予云人的动作,③第一句写出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的特点。,第二句写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④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①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的仍嫌受约束,山进入潼关也不懂得什么是平坦
②描绘了一幅黄河奔腾、山势巍峨险峻的雄浑奔放画面,
③突出诗人性格豪放,歌颂祖国山河,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画面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还
河流的奔腾壮阔
山的巍峨险峻
①拟人、侧面描写 ②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生命力,③生动形象表现了潼关河流的奔腾壮阔,山的巍峨险峻,④也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渴望冲破封建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当时的中国,正值政治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统治末期,政府软弱无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辟殖民地,将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稷无以为继,百姓生活困苦。这样的社会现实,在14岁的谭嗣同心中留下了痛恨不已的印象,谭嗣同少年随父亲上任之途已是满腔报国之志,渴望能够得到国家重用,渴望大展宏图,看到潼关山水这般汹涌激荡,谭嗣同心中想要冲破封建束缚的罗网,奋勇向前的心声就更为炽热,于是他借景抒情,依托潼关这一片壮观的山水,写下了这首气势干云的诗篇!
移情于物
本诗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出了一位英姿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形象,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剑胆琴心
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主
旨
全诗从通过描述诗人途径潼关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潼关城高耸壮阔、寂寥辽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黄河咆哮的气势及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大野犹嫌束
终古高云簇此城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理解性默写
秋风吹散马蹄声
山入潼关不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