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历史
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初中地理
初中生物
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体育
初中信息技术
资源详情
初中数学
沪科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课时作业】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份打包,含答案) 2024-2025学年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作业】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份打包,含答案) 2024-2025学年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1-10 21:27:07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3.1 第1课时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基础达标】
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 )
A.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有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以下列四组长度①1,2,3;②2,3,4;③4,5,6;④4,5,10的三条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组数是 ( )
A.1 B.2 C.3 D.4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5,那么第三条边长可能是 ( )
A.2 B.3 C.5 D.8
5判断下列所给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5 cm,5 cm,a cm(0
(2)a+1,a+2,a+3(a>0);
(3)三条线段长度之比为2∶3∶5.
【能力巩固】
6如图,x的值可能是 ( )
A.11 B.12
C.13 D.14
7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 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 )
A.1 cm
B.5 cm
C.4 cm
D.4 cm
8如图,∠ACB=90°,CD⊥AB,则图中直角三角形有 个.
9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4 cm和7 cm,周长恰好是6的倍数,则第三边长是 .
10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 cm和7 cm,若第三条边的数值是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若第三条边的数值是奇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1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8 cm,另一边等于6 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 cm,另一边等于2 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12若a、b、c是△ABC的三边,化简|a+b+c|+|a-b-c|+|c+a-b|.
【素养拓展】
13已知n是正整数,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n+2,n+8,3n,则满足条件的n的值有 (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14设三角形三边之长分别为3,8,2a,则a的取值范围为 ( )
A.1.5
C.3.5
15如图,P为△ABC内任意一点,求证:AB+AC+BC>AP+BP+CP>(AB+AC+BC).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解:(1)5+5=10>a,且5+a>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2)a+1+a+2=2a+3>a+3,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3)因为三条线段长度之比为2∶3∶5,所以可设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2k,3k,5k,
因为2k+3k=5k,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6.D 7.B
8.3
9.7 cm
10.15 cm或17 cm 16 cm
11.解:(1)当腰为8 cm,底为6 cm时,周长为22 cm;
当腰为6 cm,底为8 cm时,周长为20 cm.
所以此三角形的周长为22 cm或20 cm.
(2)此三角形只能有腰为4 cm,底为2 cm一种情况,所以此三角形的周长为10 cm.
12.解:因为a,b,c是△ABC的三边,所以a-b
b,
所以原式=a+b+c+c-(a-b)+c+a-b=a+b+3c.
13.D 14.B
15.证明:如图,延长AP交BC于点D,
则有AB+BD>AP+PD,①
PD+DC>PC,②
①+②得AB+BC+PD>AP+CP+PD,③
即AB+BC>AP+CP,④
同理可证AB+AC>BP+CP,⑤
AC+BC>AP+BP,⑥
④+⑤+⑥,整理得
AB+AC+BC>AP+BP+CP,
在△ABP中,AP+BP>AB,⑦
在△BCP中,BP+CP>BC,⑧
在△ACP中,AP+CP>AC,⑨
⑦+⑧+⑨,整理得
AP+BP+CP>(AB+AC+BC),
所以AB+AC+BC>AP+BP+CP>(AB+AC+BC).13.1 第3课时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基础达标】
1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 ( )
A.中线
B.角平分线
C.高
D.三角形两邻边中点的连线
2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3如图,在△ABC中,∠B=45°,∠C=25°,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BAD的度数为 ( )
A.50° B.53° C.55° D.58°
4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且∠BAD=∠CAD,E是AC的中点,BE交AD于点F.图中哪条线段是哪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哪条线段是哪个三角形的中线
【能力巩固】
5三角形的重心是 ( )
A.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D.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6如图,在△ABC中,∠A=50°,∠ABC=70°,BD平分∠ABC,则∠BDC的度数是 ( )
A.85° B.80° C.75° D.70°
7如图,AE、CD是△ABC的高,BC=AE=4,AB=5,则CD的长度为 ( )
A. B. C. D.4
8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顶点B的坐标是(1,-4),过点B作AC边上的高线,则垂足D的坐标是 .
9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AE平分∠BAC,∠B=70°,∠C=34°,求∠BAC,∠DAE的度数.
【素养拓展】
10如图,在△ABC中,∠B+∠C=100°,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交AC于点E,则∠ADE的大小是 ( )
A.30° B.40° C.50° D.60°
11如图,在△ABC中,E是BC上一点,BC=3BE,F是AC的中点,若S△ABC=a,则S△ADF-S△BDE= ( )
A.a B.a C.a D.a
12如图,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平分线交于点I,IH⊥BC于点H,试比较∠CIH和∠BID的大小.
参考答案
1.A 2.A 3.C
4.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AF是△ABE的角平分线;BE是△ABC的中线,DE是△ADC的中线.
5.A 6.A 7.A
8.(1,0)
9.解:在△ABC中,因为∠BAC+∠B+∠C=180°,∠B=70°,∠C=34°,
所以∠BAC=180°-∠B-∠C=180°-70°-34°=76°.
因为AE平分∠BAC,所以∠BAE=∠BAC=38°.
∠AEB=180°-∠B-∠BAE=180°-70°-38°=72°.
因为AD⊥BC,所以∠AEB+∠DAE=90°,
所以∠DAE=90°-∠AEB=90°-72°=18°.
10.B 11.C
12.解:因为AI、BI、CI为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所以∠BAD=∠BAC,∠ABI=∠ABC,∠HCI=∠ACB.
所以∠BAD+∠ABI+∠HCI=∠BAC+∠ABC+∠ACB=(∠BAC+∠ABC+∠ACB)=×180°=90°.
所以∠BAD+∠ABI=90°-∠HCI.
又因为∠BAD+∠ABI=∠BID,90°-∠HCI=∠CIH,所以∠BID=∠CIH,所以∠BID和∠CIH是相等的关系.13.1 第2课时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基础达标】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40°,60°,80°,那么这三角形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若某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 )
A.20°、30°、40° B.40°、60°、80°
C.36°、54°、90° D.不能确定
3在△ABC中,∠A=10°,∠B=30°,则∠C= .
4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分别是∠A、∠B、∠C,若∠A=30°,∠C=2∠B,求∠B的度数.
【能力巩固】
5在△ABC中,若∠B=3∠C=3∠A,则∠A的度数为 ( )
A.72° B.45° C.36° D.30°
6一块三角形木板的残余部分如图所示,量得∠A=100°,∠B=40°,这块三角形木板另外一个角∠C的度数为 ( )
A.30° B.40° C.50° D.60°
7一副常见的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若∠1=90°,则∠2的度数为 ( )
A.45° B.60° C.75° D.90°
8如图,∠1+∠2+∠3+∠4= 度.
【素养拓展】
9如图,在△ABC中,D为∠ABC的平分线BD上一点,连接AD,过点D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
(1)如图1,若AD⊥BD于点D,∠BEF=130°,求∠BAD的度数;
(2)如图2,若∠ABC=α,∠BDA=β,求∠FAD+∠C的度数(用含α和β的代数式表示).
参考答案
1.B 2.B
3.140°
4.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B+∠C=180°-∠A=150°.
因为∠C=2∠B,所以∠B+∠C=∠B+2∠B=3∠B=150°,解得∠B=50°.
5.C 6.B 7.C
8.280
9.解:(1)因为EF∥BC,∠BEF=130°,
所以∠EBC=50°,∠AEF=50°,
又因为BD平分∠EBC,
所以∠EBD=∠BDE=∠DBC=25°.
又因为∠BDA=90°,
所以∠EDA=65°,
所以∠BAD=65°.
(2)如图,过点A作AG∥BC,
则∠BDA=∠DBC+∠DAG=∠DBC+∠FAD+∠FAG=∠DBC+∠FAD+∠C=β,
则∠FAD+∠C=β-∠DBC=β-∠ABC=β-α.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
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第12章 一次函数
12.1 函数
12.2 一次函数
1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14.1 全等三角形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
15.1 轴对称图形
15.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5.3 等腰三角形
15.4 角的平分线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