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0 22: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流地貌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理解两种最基本的河流地貌一一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与分布及其对聚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结合实例,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结合实例,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回归基础--构建知识点结构】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1、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简述其形成的过程
2流河流在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及河流剖面形态的差异
【思考】 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提示】 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较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点拨】 河流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上游形成V型谷地,在地势平坦的中下游形成宽谷、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
【点拨】 “V”型谷和U型谷
“V”型谷为流水侵蚀地貌,U型谷为冰川侵蚀造成的。
3.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要点总结: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图)。
【点拨】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考点二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易错】 洪积扇和冲积扇等同
两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但是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3)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中游流水搬运作用为主,下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思考】 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提示】 有没有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水的含沙量和水的流速等因素有关。黄河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水含沙量大,在流速减缓时泥沙容易淤积下来。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是黄河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
【易错】.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但是, 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颗粒并非都是由粗到细。
考点三 河流地貌与聚落
【易错】 冲积平原都是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1.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例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2.除冲积平原外,河流堆积地貌还有很多,如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等。(长江上游陡坡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在荆江段九曲十八弯,容易导致河水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泥沙淤积。而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含沙量剧增,到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3、一般来讲,平原地区是聚落的理想环境,但并非所有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由于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佳,则人烟稀少、聚落很少;再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因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也很少。
【典例分析】.
下图为我国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
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
2.图中河曲(河流弯曲状况)发育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地转偏向力 B.河谷地势平坦
C.泥沙淤积 D.地质作用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AA′、BB′、CC′地形剖面图和河床的海拔,可知河流的流向。第5题,河流弯曲,说明河流侧蚀作用强,该地地势平坦。【答案】 (1).A (2).B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读图完成3~4题。
3. 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 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地壳上升 D.火山喷发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图中②河段等高线最稀疏,流速慢,且河流弯曲,河漫滩最宽阔。第5题,比较前后时期水系的变化,可知后期的水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④河段上的河流发生溯源侵蚀,把③处河段河流上游的水截断而形成的。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回答5~7题。
5.该剖面图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 )
6.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沉积物颗粒甲<乙<丙
B.该处河流堆积地貌为三角洲
C.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
答案 7.A 8.B 9.D
解析 第7题,由于不知道图示河流所在半球(南、北半球),故只能根据河流弯曲的河段判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河流剖面图中,a侧河流阶地堆积体较多,应为河流凸岸;b侧坡度较陡,应为凹岸,对应选项为A。第8题,②处距离河流较近,地势平坦且不受洪水影响,是聚落的最佳分布地。第9题,沉积物颗粒甲>乙>丙;三角洲位于河口位置,本图中无法确定;从图中河流剖面来看,其河谷较宽,为U型谷,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
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期减少水患。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 (  )
A.甲、丁处 B.乙、丙处 C.丙、戊处 D.乙、丁处
9.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 (  )
A.己、辛处 B.庚、癸处 C.辛、癸处 D.己、庚处
8.(1).A (2).D;
下图甲为大陆东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
B.地势北高南低
C.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
D.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
1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位于南半球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C.全年流量变化小D.EF附近河段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解析】 第(1)题,EF处为背斜,岩层应该是中心老两翼新。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图中地势应该是南高北低。根据水流惯性,在河流拐弯处凸岸堆积,凹岸冲刷,故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④处水深更适宜建港。第(2)题,根据F处河岸(右岸)比E处冲刷严重,推测该河位于北半球。根据该地位于大陆东岸且有落叶阔叶林,可推测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全年降水分配不均的影响,河水流量变化大;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故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EF段河水水位高于潜水位,应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 (1)C (2)B
落建设,②处适于港口建设。该河段流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第14题,①处为河流的凸岸,水流速度缓,泥沙沉积;②处为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强。第15题,村落渐渐远离海岸线,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的结果,泥沙大量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山地植被破坏。
【高考真题】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 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10、D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11、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考点:流水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 (1)流水堆积(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堆积速度快。
(3)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课堂小结】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结合实例,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课后反思】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具有高度、容量要大、活动量要大,根据这个目标设计本节课,河流地貌对黄河边的学生并不陌生,实物景观学生熟悉,特别是黄河滩,重点让学生描述其形成过程,通过课堂实践达到预期目标,只是个别学生课堂不活跃,这在于老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