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学案)
(
0
1
学习目标
)
2024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运用反映人种、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树立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4.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了解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
(
0
2
自主学习
)
任务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结合教材P103—P104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人么还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2.世界的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宗教: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宗教。
4.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① 创始人:耶稣
② 形成地区:亚洲西部
③ 典籍:《圣经》
(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① 创始人:默罕默德
② 形成地区:阿拉伯半岛
③ 典籍:《古兰经》
(3)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① 创始人:释迦牟尼
② 形成地区:亚洲南部(古印度)
③ 典籍《大藏经》
【特别提示】
三大宗教中,耶稣的“粉丝”约有24.6亿;默罕默德的“粉丝”约有20亿;释迦牟尼的“粉丝”约有3.6亿。
任务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结合教材P104—P108完成任务二,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古话形容了文化习俗的多样性。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衣服: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往往穿上传统服饰,欢庆佳节。
①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②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3.饮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用餐方式也不尽相同。
① 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②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③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4.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
①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②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5.传统交通方式: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为主。
① 在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因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便,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② 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特别提示】
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例如巴西桑巴舞狂欢节、新西兰毛利人哈卡节、西班牙斗牛节、泰国水灯节。
(
0
3
合作探究
)
探究一: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1.请同学们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区。
联合国工作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亚洲东南部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
法语 法国,非洲中西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请同学们分组,读“世界宗教的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区。
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南部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典例】著名学者邦奇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了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成为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 )
A.南半球 B.中、高纬度 C.内陆地区 D.中、低纬度
2.④地人们的主要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 )
A.汉语佛教 B.汉语伊斯兰教 C.英语基督教 D.英语犹太教
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④位于北美洲,当地主要语言是英语,多信仰基督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探究二:三大宗教建筑特点
根据图片分小组总结各宗教建筑特征。
① 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雕像众多。顶部有十字架。
② 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麦加大清真寺。特点: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顶部有月亮。
③ 佛教的代表性建筑—缅甸仰光大金塔是世界著名的佛塔。特点: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顶部为塔形,有法轮。
【典例】请将宗教(小写字母)与其宗教建筑(大写字母)、主要分布地区(序号)用直线连接起来。
A a基督教 ①东亚
B b伊斯兰教 ②欧洲
C c佛教 ③西亚
a— — 、b— — 、c— —
【答案】 C ② A ③ B ①
【详解】读图可得,A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清真寺,西亚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故对应b和③西亚;B图所示的是佛教的代表建筑佛塔,东亚居民主要信奉佛教,故对应c和①东亚;C图所示的是基督教的代表建筑基督教堂,欧洲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故对应a和②欧洲。
探究三: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体现。可以从建筑材料、气候等方面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阅读图 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亚洲西部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树木、石材少,房屋建造多是垒土、泥房;土墙厚实,隔热效果好。亚洲东南部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盛产木材和竹子,使用木材和竹子建房可以就地取材;木材和竹子透气性强,可以避免潮湿。
(2)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平屋顶说明亚洲西部降水少,墙体较厚、窗小可以减少热量传导和风沙侵入,防晒又凉快。亚洲东南部的斜屋顶有助于排水,双层木楼或竹楼、墙体较薄且透风,有助于通风散热。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因纽特人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蒙古包:当地居民为游牧生活,需要随时搬家,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流动性强。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房屋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呈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典例】“珊瑚屋”是用珊瑚当墙,茅草搭建而成。数百年以来,广东省徐闻县海边居民采据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建进了大量的“珊瑚屋”。近十几年来,国家对珊瑚磁进行了保护,严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下图为徐闻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珊瑚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早期“珊瑚屋”建造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科技水平
2.下列关于“珊瑚屋”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叙述,合理的是( )
①夏秋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 ②冬季降雪丰富,屋顶斜
③春季西北风强烈,窗户小而低 ④气候湿热,墙体有孔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民俗教育 B.调节小气候
C.减弱温空效应 D.保护生物多样性
1.D 2.D 3.A
【解析】1.早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就地取材,利用海边丰富的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D正确;气候、地形、土壤不是使得当地采据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的主导因素,ABC错误。故选D。
2.徐闻县位于广东省,夏秋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可以增强稳定性,减少台风的破坏,①正确,广东省徐闻县位于热带地区,冬季基本不降雪,②错误;徐闻县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西北风强烈错误,春季受东南季风影响,③错误;徐闻县气候湿热,墙体有孔隙有利于通风散热,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珊瑚屋” 是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开发性保护可以将其作为民俗教育的活教材,A正确;“珊瑚屋”不具备调节小气候、 减弱温空效应的作用,BC错误;严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选A。
(
0
4
知识图网
)
(
0
5
强化特训营
)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宗教及图中宗教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基督教建筑,该教创始于古印度
B.乙是伊斯兰教建筑,该建筑多见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C.丙是佛教建筑,该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D.甲是寺庙,乙是教堂,丙是清真寺
1.D
【详解】世界的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读图可知,甲是寺庙,代表佛教,发源于古印度,A错误;乙是基督教建筑—教堂,多见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B错误;丙是清真寺,代表伊斯兰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C错误;甲是佛教的寺庙,乙是基督教的教堂,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D正确。故选D。
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 )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B.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C.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D.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3.图中M处,只生活着少量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该地区人烟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条件
4.图中N半岛上的居民通用的语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英语 伊斯兰教 B.阿拉伯语 基督教
C.汉语 伊斯兰教 D.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
2.C 3.C 4.D
【解析】2.由人口分布图右下角的图例符号可知,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是黑色区域,通过看图,黑色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ABD错误,故选C。
3.M处位于北冰洋沿岸,该地区人烟稀少主要是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与地形、河流和交通关系不大。故选C。
4.N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故选D。
如图为“意大利某地景观及当地居民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图中建筑相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印度教 D.基督教
6.当地居民主要为(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混血人种 D.黄色人种
7.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在(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5.D 6.A 7.B
【解析】5.读图可知,图示建筑顶端是高高的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意大利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意大利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结合所学,基督教起源于亚洲的西部,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都起源于亚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贝贝的爸爸常年参加我国赴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每年考察期间他都会给贝贝发来一些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属于( )
A.混血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
9.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实,主要目的是( )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8.D 9.A
【解析】8.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是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北极地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反映了当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冰层低矮而厚实正是为了抗寒保暖,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不用担心暴雨的影响,也不是为了散热和通风透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蚝宅”是广州小洲村的传统民居。坚固的“蚝墙体”能有效抵御风雨侵袭,且蚝壳倾斜向下排列,有利于排流。蚝壳表面的小孔可以储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蚝宅”的人觉得十分凉爽:蚝壳墙外表坚硬粗糙,不好翻爬,明代很多家境殷实的人家用来防盗。如图为“蚝宅”,读图,蚝宅”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 )
①沿海地区,蚝壳资源丰富 ②东南沿海多暴雪天气,利于排雪
③沿海多经商富人,蚝壳墙体利于防盗 ④南方地区夏季高温,“蚝宅”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蚝宅”的主要原料是蚝壳,广州小洲村位于沿海地区,蚝壳资源丰富,①正确;东南沿海冬季气温较高,无暴雪天气,②错误;蚝壳墙外表坚硬粗糙,不好翻爬,但材料中并不能得出沿海地区多经商富人的结论,③错误;南方地区夏季高温,蚝壳表面的小孔可以储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蚝宅”的人觉得十分凉爽,因而“蚝宅”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④正确。故选B。
二、解答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长数据
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
人口数/亿 10 17 20 25 40 50 60 70
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图
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墙体较厚,易于保暖。
(1)根据表格中世界人口数据,将“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补充完整。可以看出1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 (快/慢)。
(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地区;从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 地区;
(3)⑧和⑥地区人口稀少,试分析其原因⑧ ⑥
(4)近些年来,④地区的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5)民居是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结合材料,试分析因纽特人的雪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11.(1)快
(2) 中低 沿海 平原
(3)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 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
(4)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负担加重;市场消费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
(5)就地取材,墙厚可以保暖,抵御酷寒。
【分析】本大题以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图和雪屋景观图为材料,设置5小题,涉及世界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以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将图补充完整后,可以看出由于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读材料二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从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平原地区,这里有利农耕,也有利各种建设。
(3)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⑧位于青藏高原,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不宜人居;⑥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这里气候炎热干旱,水资源不足,不宜人居。
(4)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④位于欧洲西部,当地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市场消费结构改变,持续的低出生率导致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
(5)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这里因为纬度较高,终年严寒,所以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雪屋,雪屋用冰雪制成,墙体较厚,目的是防风,并抵御当地终年严寒的气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学案)
(
0
1
学习目标
)
2024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运用反映人种、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3.通过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树立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4.能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了解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环境的关系。
(
0
2
自主学习
)
任务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结合教材P103—P104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 和 。人么还借助语言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
2.世界的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英语、 、 、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其中, 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宗教: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宗教。
4.世界的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数最 的宗教。
① 创始人:耶稣
② 形成地区:亚洲 部
③ 典籍:
(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① 创始人:默罕默德
② 形成地区: 半岛
③ 典籍:《古兰经》
(3)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① 创始人:释迦牟尼
② 形成地区:亚洲 (古印度)
③ 典籍《大藏经》
【特别提示】
三大宗教中,耶稣的“粉丝”约有24.6亿;默罕默德的“粉丝”约有20亿;释迦牟尼的“粉丝”约有3.6亿。
任务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结合教材P104—P108完成任务二,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古话形容了文化习俗的 性。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衣服:传统服饰实用性 ,能达到适应 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往往穿上传统服饰,欢庆佳节。
①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 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 。
②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 ,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 。
3.饮食:受 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用餐方式也不尽相同。
① 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 为主,烤制的 、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 用餐。
②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 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 用餐。
③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 为主,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4.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 的特征。
①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 建造房子。
②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 建造房子。
5.传统交通方式: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为主。
① 在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因河道纵横,陆路交通 ,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② 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 商队行走。
【特别提示】
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例如巴西桑巴舞狂欢节、新西兰毛利人哈卡节、西班牙斗牛节、泰国水灯节。
(
0
3
合作探究
)
探究一: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1.请同学们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区。
联合国工作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2.请同学们分组,读“世界宗教的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区。
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典例】著名学者邦奇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了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成为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 )
A.南半球 B.中、高纬度 C.内陆地区 D.中、低纬度
2.④地人们的主要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 )
A.汉语佛教 B.汉语伊斯兰教 C.英语基督教 D.英语犹太教
探究二:三大宗教建筑特点
根据图片分小组总结各宗教建筑特征。
【典例】请将宗教(小写字母)与其宗教建筑(大写字母)、主要分布地区(序号)用直线连接起来。
A a基督教 ①东亚
B b伊斯兰教 ②欧洲
C c佛教 ③西亚
a— — 、b— — 、c— —
探究三: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体现。可以从建筑材料、气候等方面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阅读图 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典例】“珊瑚屋”是用珊瑚当墙,茅草搭建而成。数百年以来,广东省徐闻县海边居民采据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建进了大量的“珊瑚屋”。近十几年来,国家对珊瑚磁进行了保护,严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下图为徐闻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珊瑚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早期“珊瑚屋”建造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科技水平
2.下列关于“珊瑚屋”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叙述,合理的是( )
①夏秋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 ②冬季降雪丰富,屋顶斜
③春季西北风强烈,窗户小而低 ④气候湿热,墙体有孔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对现存“珊瑚屋”进行开发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民俗教育 B.调节小气候
C.减弱温空效应 D.保护生物多样性
(
0
4
知识图网
)
(
0
5
强化特训营
)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宗教及图中宗教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基督教建筑,该教创始于古印度
B.乙是伊斯兰教建筑,该建筑多见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C.丙是佛教建筑,该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D.甲是寺庙,乙是教堂,丙是清真寺
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 )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B.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C.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D.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3.图中M处,只生活着少量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该地区人烟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条件
4.图中N半岛上的居民通用的语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英语 伊斯兰教 B.阿拉伯语 基督教
C.汉语 伊斯兰教 D.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
如图为“意大利某地景观及当地居民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图中建筑相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印度教 D.基督教
6.当地居民主要为(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混血人种 D.黄色人种
7.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在(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贝贝的爸爸常年参加我国赴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每年考察期间他都会给贝贝发来一些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属于( )
A.混血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
9.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实,主要目的是( )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10.“蚝宅”是广州小洲村的传统民居。坚固的“蚝墙体”能有效抵御风雨侵袭,且蚝壳倾斜向下排列,有利于排流。蚝壳表面的小孔可以储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蚝宅”的人觉得十分凉爽:蚝壳墙外表坚硬粗糙,不好翻爬,明代很多家境殷实的人家用来防盗。如图为“蚝宅”,读图,蚝宅”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 )
①沿海地区,蚝壳资源丰富 ②东南沿海多暴雪天气,利于排雪
③沿海多经商富人,蚝壳墙体利于防盗 ④南方地区夏季高温,“蚝宅”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解答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长数据
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
人口数/亿 10 17 20 25 40 50 60 70
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图
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墙体较厚,易于保暖。
(1)根据表格中世界人口数据,将“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补充完整。可以看出1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 (快/慢)。
(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 地区;从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数集中居住在 地区;
(3)⑧和⑥地区人口稀少,试分析其原因⑧ ⑥
(4)近些年来,④地区的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5)民居是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结合材料,试分析因纽特人的雪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