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0 22: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基础,大气运动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大气运动的体现──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总结。
学情分析 教材集中了较多的地理原理,涉及的时空范围广大,如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运动等,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学生学习起来确有困难。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达到培养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和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①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从整体角度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综合思维) ②依据所学原理和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重难点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知识能够完整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顺序。②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以及合作探究能够正确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运用。③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教学评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前预习1.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2.集体教研,确定学习目标3.针对学标,命制学案4.收交学案,批阅检查5.根据学案,调整设计1.阅读课本2.完成学案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研读课标,明确自己教学的方向,并且通过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情,制定更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案的设计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能够强化自学的成效,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环节二: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小明抵达青海西宁,开始了高原之旅。当地白天很晒,室外温度25℃,紫外线十分强烈,小明穿戴上提前准备的防晒衣和太阳帽。到了晚上,则降温幅度非常大,只有11℃,小明需要换上厚毛衣。学生活动聆听故事,进入情境。设计意图以青海的昼夜温差大为情境背景,与学生生活的佛山温差小产生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环节三:合作探究教师活动(1)根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示意图,分析青海白天的紫外线为何十分强烈?(2)根据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青海的夜晚为何降温幅度大?(3)分析青海昼夜温差比佛山大的原因?学生活动分小组谈论探究问题,在黑板上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展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环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情景化,其创设要注意结合课本知识以及学生认知情况开展,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力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为学生深入交流探讨搭建支架。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提高图文转化能力,培养抽象地理思维能力环节四:点评总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课关键知识原理:(1)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所起的作用包括哪些? (2)大气通过哪些形式削弱太阳辐射?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3)大气通过哪些形式对地面进行保温?(4)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根本热源分别是什么?2. 请学生绘出本课知识的思维导图。3.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要点梳理与重构,绘制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进行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大气受热过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笔记整理2.纠正错题3.限时练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1.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并且尽可能搜集丰富的资源2.利用多媒体资源尽可能多给学生呈现音视频资料以求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3.有意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以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精心选择习题强化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对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虽然理解起来简单,但是要注重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才能达到学以致用。通过合作探究,基本完成学习目标中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原理的探究。
— 4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