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0 22: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热力环流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学习目标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重难点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知识能够说明热力环流过程。②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以及合作探究能够绘制并分析热力环流原理。③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活中的环流问题。
教学评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前预习1.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2.集体教研,确定学习目标3.针对学标,命制学案4.收交学案,批阅检查5.根据学案,调整设计1.阅读课本2.完成学案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研读课标,明确自己教学的方向,并且通过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情,制定更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案的设计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能够强化自学的成效,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环节二:情境导入教师活动第二天,小明来到了美丽的青海湖。站在广阔的湖边,感受到从湖面吹来的凉风习习,美丽的湖光景色让小明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在青海湖游玩了一整天。夜幕逐渐降临,温度下降,看到衣角扬起的方向,小明意识到了风向不知不觉中已经转为了由陆地吹向湖面学生活动聆听故事,进入情境。设计意图以小明在青海湖吹风的感受为情境背景,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环节三:合作探究教师活动(1)开展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分析当地面冷热不均时气流将会如何运动? (2)说出白天青海湖湖面与岸边陆地的气温、气压对比情况如何?分别绘制出青海湖白天、夜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根据示意图分析青海湖区域白天吹湖风、夜晚吹陆风的原因? (3)举一反三,绘制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热力环流模式图。学生活动分小组谈论探究问题、开展模拟实验,在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一般模式图以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示意图,进行分析展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环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情景化,其创设要注意结合课本知识以及学生认知情况开展,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力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为学生深入交流探讨搭建支架。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思维过程,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掌握地理科研一般探究方法。环节四:点评总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课关键知识原理:(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3)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请学生绘出本课知识的思维导图。3.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要点梳理与重构,绘制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进行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热力环流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笔记整理2.纠正错题3.限时练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1.充分利用教材并且尽可能搜集丰富的资源2.利用多媒体资源尽可能多给学生呈现音视频资料以求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3.有意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以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精心选择习题强化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比较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探讨热力环流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对这个原理进行了多维深入的理解,效果较好。
— 4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