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1.1-2.7重要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1.1-2.7重要知识点)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11 10:3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1.1-2.7)
温馨提示:
1.本资料为供八年级考生考前复习使用,资料内容仅供参考;
2.本资料对应浙教版教材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至二章1.1-2.7,共有四大部分20页;
3.资料中第一至三大部分中每部分都有解题方法和必备知识两大点组成,第四大部分则以背诵为主;
4.本资料中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第一部分 1.1-1.3(重要知识点:浮力)
一、浮力相关解题方法:
浮力几个公式的使用场景归纳
1、F浮=G-F。 (该公式可以用于图像题中或实验题中)
2、公式法: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液 (此公式在存在有排开液体体积或已知液体密度时可以使用,多通过公式变形,计算物体体积【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和液体密度。常与F浮=G-F连用)
如求该图中的物体的体积,或求e中液体的密度,均可以用公式法进行计算。
3、漂浮或悬浮时:F=G 一定要去关注条件,是否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
浮力的几种比较类型题:完成此类题型时,一定要注意两两进行比较(此类习题为重难点)
1、同体积的物体均处于完全浸没状态(利用公式法),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比较(此时体积相同,则可以通过密度比较浮力,或通过浮力比较密度)
2、同为漂浮或悬浮状态(利用F=G),可以通过质量或密度,对浮力进行大小比较。
3、在同一溶液中,则液体密度相同,(可利用公式法进行比较);此时要注意各物体的位置(漂浮、悬浮和沉底)
4、还会联系压强,对压强大小进行比较判断
二、知识点背诵:
1.1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①水循环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②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③形成水循环的外因:a.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水循环的动力;
b.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的动力。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5、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更多,占其体重的4/5。
1.2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实验:
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 论
正极(阳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阴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①实验前滴加氢氧化钠或者硫酸钠溶液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问题分析: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2、水的构成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1.3 水的浮力
1、、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浮力的受力物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上、下表面受到压力差。
4、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测力计读数F,那么F浮=G-F。(该公式可以用于图像题中或实验题中)
5、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多少无关)。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在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6、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液;(此公式在存在有排开液体体积或已知液体密度时可以使用,多通过公式变形,计算物体体积【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和液体密度。常与F浮=G-F连用)
(3)单位:ρ液:kg/m3,V排液 :m3。
【拓展】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0,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如在水中的桥墩、深陷在淤泥中的沉船等。
7、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F浮和G的大小。(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G F浮实心体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V排液=V物 ρ液>ρ物V排液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容器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 G ;
③沉到水底时:F浮+F支=G。
8、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将钢铁做成空心,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浮力使F浮=G;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洋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海洋,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液gV排液,同一艘轮船从海洋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液变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当水舱充满水时,潜艇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沉;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潜艇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时,潜艇上浮;当水舱里留有适量的水,潜艇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潜艇就会停留在水面下任何深度的地方。
3、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装入小铅丸或汞,用它测液体密度时,它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就不同,上小下大,上密下疏。
4、热气球和飞艇: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5、浮力秤:当浮力秤中放入质量为m的物体时。
浮力秤增加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浮=G;
ρ水g△V排=mg; ρ水S△h=m; 即:;
因此水面升高的高度即刻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那么浮力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9、液面高度变化问题【补充】
1、冰漂在某液体
(1)纯冰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不变;
(2)纯冰在盐水(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升高;
(3)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降低。
2、冰块中含有其他杂质,漂在水中
(1)含有木块(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不变;
(2)含有石块(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下降;
(3)含有煤油(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上升。
3、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漂在水中,融化后液面下降。
【拓展】1、判断方法
(1)比较体积变化法: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2)比较压力变化法:比较前后容器底部受到压力的变化。F前=P前×S底 = p液gh前S底,F后=P后×S底 = p液gh后S底,根据前后压力的大小关系得出液体前后深度的关系,再判断液面的升降情况。
(3)比较浮力变化法:比较前后浮力的变化判断液面的升降。若F前浮>F后浮,则液面下降;若F前浮2、状态法及其使用
(1)状态法: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2)如何用“状态法”速断液面升降
a.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b.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c.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第二部分 1.4-1.6(重要知识点:溶液)
1、溶质质量分数的解题方法:
1、原理: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解题方法:①根据m浓·a%(浓)=m稀·b%(稀)计算浓溶液或稀溶液的溶液质量!
②若求加水(或蒸发水)的质量:稀溶液的溶液质量-浓溶液的溶液质量
3、若求加入溶质的质量:①求出原溶质:m(原溶质)=m(原溶液)·a%(原)
②根据公式:a%(新溶液)=,求出新加入溶质的质量。
4.溶质必须是溶解的部分,未溶解的部分不属于溶质。
二、知识点背诵: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 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 多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1.5 物质的溶解
1、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 减弱 。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溶质 的性质、 溶剂 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温度_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4、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6、浓溶液和稀溶液
(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S=×100(克)
溶解度/ (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8、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 而明显增大,如: 硝酸钾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氢氧化钙 。
9、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10、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1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12、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实际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5)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此时:溶质%=×100% 溶质%=×100%(S表示“溶解度”)
1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与温度无关
溶液状态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饱和
单位 克(g) 没有单位
联系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4、溶液的配制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步骤:
①计算: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②称量和量取: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③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作用:加速溶解;
④装瓶并贴上标签。
1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的原因:如果药品中含有杂质,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如果称量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若使用了游码,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②溶剂的原因:主要是量取溶剂过程中读数的方法导致的,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多;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少;
③配制时的原因: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偏多;药品倒入烧杯中时不慎撒出,导致溶质量偏少等;
④装入试剂瓶时的原因: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增多。
16、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1)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注意: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但体积不能相加;
(3)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①原则: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将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在浓溶液中加入溶剂水,由于加入的水属于溶剂,所以溶剂的质量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可以解决稀释溶液时的相关问题。
②计算公式:m浓·a%(浓)=m稀·b%(稀)或m浓·a%=(m浓+m水)·b%
扩展: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
注意:
1.6 物质的分离
1、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3、其他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水的净化方法通常有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A. 沉淀法:在水中加入明矾/活性炭等,搅拌后静置,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B. 过滤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的不同,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方法。
①过滤装置:如图所示。
②过滤的操作要领: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③过滤时,玻璃棒作用是引流。
④过滤器的制备:滤纸2次对折后打开。
C. 蒸馏法: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用于分离或提纯互溶的液态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法净水可除去水中已经溶解的物质。把水加热至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装置如图)。
①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应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操作时,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以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确定所接收液体的种类。
②蒸馏时,冷凝管中要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是因为冷凝时,冷水需充满冷凝器,防止冷凝器冷凝时受热不均匀出现炸裂,同时逆流冷凝效果好。
★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作用 净化程度
沉淀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静置,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除去不溶性杂质(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由 低 到 高
过滤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虑 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吸附 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臭味等。
蒸馏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6、粗盐的提纯
1、实验仪器及用品
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
2、实验步骤
(1)溶解:将所取粗盐用药匙逐渐加入预先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边加粗盐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先组装好过滤装置,将上述食盐水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落到外面。
(3)蒸发:将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冷却至常温后,将食盐固体转移至一个干净的烧杯中。
①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致使液滴溅出。
②取蒸发皿时不能用手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4)再溶解:将所得固体重新加水溶解。
(5)蒸发结晶、过滤:将上述液体倒入干净的蒸发皿中,加热,至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出固体。
★【拓展】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
②过滤时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漏斗。
③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暴沸。
第三部分 2.1-2.3(重要知识点:大气压)
一、大气压的相关计算:
1、高压锅的相关计算:
【P0表示外界大气压,m表示限压阀质量,S表示阀门的横截面积,P内表示高压锅内部空气压强】:
①m = (P内-P0)×S/g (知压强算阀门质量)
②P内=P + mg/S (知阀门质量算内部压强)
③使用时压力锅内外最大压强差:△p=P内-P =mg/S
2、根据实验求大气压:常利用注射器,公式P=FL/V或P=F/S,单位进行统一:L的单位m,且L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V的单位为m3,S单位为m2),注意摩擦力和漏气对大气压的计算的影响(存在有摩擦力,气压值偏大;存在漏气情况,气压值偏小)
3、对大气压强的计算--利用滑轮,烧杯,加入的的水等,结合受力分析,根据摩擦力的方向改变,列出方程组,从而进行计算;(注意: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烧杯的重力。)
(此时,拉力向左,大气压力向右;摩擦力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若向右运动:有F拉+f=F大气;若向左运动:F拉=f+F大气)
二、知识点背诵:
2.1 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显得很薄,但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①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③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④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昼夜温差很大;E:地球上无生命。
3、大气的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高度 温度变化
0~12km 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12km~55km 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55km~85km 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85km~500km 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500km以上 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4、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 序 分 布 特 点 高 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85~500 ↑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5~85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2~55 ↑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C.两极薄,赤道厚;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0~12km ↓
5、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在两地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6、对流层的特点
(1)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复杂变化的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
7、对流层影响: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8、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9、实验:模拟对流层的成因
(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加热的一端液体上升,未加热的一端液体下沉。
(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所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线香的烟先向上流动,到烧杯顶部后向四周扩散,最后沿烧杯壁向下流动。由此可知空气受热时,也会形成对流。
结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空气对流。
10、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11.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1、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2、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3、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2.2 气温
1、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注意:区分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短时间的、易变化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稳定的。
2、组成:天气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4、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的影响;
②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
③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门朝北),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尽量测得空气的真实温度。
④百叶箱选择白色,能反射太阳光,避免光照使百叶箱内温度高于箱外气体的温度
5、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6、气温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2.3 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据:覆杯实验、吸饮料、瓶中取袋、吸盘等。(往注射器中吸入药液是利用了大气压,但是将药液注射进入人体,不是利用了大气压。拔火罐证明了人体内也有气压存在。)
2、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大气与液体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单位:帕斯卡Pa。
3、大气压强存在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还说明了大气压的数值是很大的。可粗略计算大气压强。
4、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大气有重力;大气具有流动性。
5、平时人感觉不到大气压存在的原因:身体各部内外所受压力相同,内外平衡。
6、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越小。
7、标准大气压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01×105帕(即760毫米汞柱)。人们通常把这个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其数值相当于在1cm2的面积上施加约10牛的压力,1mmHg=133Pa。
8、托里拆利实验(最早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该实验通过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装满水银,并将其倒插在水银槽中,发现水银柱下降到高度差约为760mm时不再下降。此时管外所受大气压强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正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因此得出大气压相当于约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1)玻璃管中混入空气的影响
若玻璃管中水银没有装满,即管内混入空气,则水银柱的高度将会变小。因为这时玻璃管上方不再是真空,与槽内液面面相平的位置所受到的大气压强等于玻璃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加上液体压强,因此竖直高度将会变小。
(2)其他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外界大气压强、玻璃管的粗细和形状等。但玻璃管的粗细和形状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9、自制气压计
10、实验测量大气压
(1)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目的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2)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L,容积V,得活塞的横截面积S=;
(4)由公式P= 计算此时大气压的值P=。
11.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1、真空压缩袋:抽出袋内的空气,外界的大气压就会把物品压扁。
2、吸尘器:吸尘器工作时,会将里面的空气排出,使里面形成一个低压区。外界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带着尘垢从吸尘器的地刷进入。
3、离心式水泵:叶轮高速旋转时,泵壳里的水会被旋转的叶轮甩到出水管里。水被甩出时,转轴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外面的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底阀通过进水管进入泵壳。
12.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高压区和低压区
在相同的高度上气压较高的区域叫做高压区,气压较低的区域叫做低压区。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比较项目 高气压区 低气压区
范围 气压高的区域 气压低的区域
空气流动方向 从上向下 从下向上
空气的变化 越往下气温越高,水蒸气越不容易液化 气温逐渐降低, 空气中携带的水蒸气容易液化
对天气的影响 多晴朗天气 多阴雨天气
13.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1、在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人的心情通常比较舒畅;在阴雨天,气压较低,往往会感到疲倦和心情烦躁。
2、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高原反应。
3、感觉不到大气压存在的原因:人体内也有压强,而且体内的压强与体外的大气压大致相等,它抗衡着体外受到的大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的反应。
①如中医的拔罐疗法,当体外局部的压强减到很小时,体内外的压强差会使该部位的皮肤向外凸出,同时体内的血液也会聚集到该部位皮肤的毛细血管中,使皮肤充血,达到促进循环的目的。
②由于大气压的变化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因此,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同样,因为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压强几乎为零,对人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内部加压的航天服。
14.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1、气压增大,液体沸点 增大 。
验证实验:往装有正在沸腾的水的烧瓶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
2、气压降低,液体沸点 减小 。
验证实验:向装有快要沸腾的水的烧瓶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开始沸腾。
3、应用:压力锅就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制成的。
<提升>:高压锅计算:当阀门被里面气压顶起来时,按照牛顿第一定理,外大气压与阀门自身重力产生的压强,与内部大气压强是平衡的,满足关系:P内=P0+,即:P +mg/S=P内。
【P0表示外界大气压,m表示限压阀质量,S表示阀门的横截面积,P内表示高压锅内部空气压强】:
①m = (P内-P0)×S/g (知压强算阀门质量)
②P内=(P ×S+mg)/S (知阀门质量算内部压强)
③使用时压力锅内外最大压强差:△p=P内-P =mg/S
15.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越小 ;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 越大 。
2、应用
(1)窗帘飘出窗外的现象分析:由于窗外风速较大,窗外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窗内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窗帘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压”出窗外。
(2)化油器(喷雾器、香水瓶):当气流通过狭窄管道时,流速快,压强小,汽油喷出形成雾状化油器上有一段突然变窄的管道与汽油供给部分相连,当气流经过狭窄的管道时,由于流速变大,压强变小,汽油就会从喷管喷到气流之中,变成雾状。
(3)飞机机翼的原理:由于机翼的上侧做成凸圆形状,而下侧成平面形状,上方气流的速度就要比下方气流的速度大得多。这样,机翼下侧受到气体向上的压强就要比机翼上侧受到气体向下的压强大得多。正是这个压强差,使得飞机得到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4)火车站台上的安全线:当火车驶过站台时,车厢周围的气流速度增大,压强减小,如果人离火车太近,可能会导致被“吸入”铁轨,发生危险。
第三部分 2.4-2.7(重要知识点:天气和气候,以背诵为重)
2.4 风和降水
1、概念: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2、形成条件: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
3、风的方向: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4、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如右图所示。
(2)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①单位:米/秒,千米/时;
②风速常用风级表示,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风级越大,风速越大,风力越强。
(3)气象观测中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5、风的影响: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如刮大风时,鸟类不轻易起飞。
6、湿度的概念: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7、湿度的测量
(1)测量仪器: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它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2)原理:湿球温度计的棉纱中水分蒸发吸热,温度计温度较低。空气中湿度越小,蒸发越快,温差越大。
8、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叫绝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就越大。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水汽的量是有限的,当容纳了最多水汽之后,我们称之为水汽饱和。
(2)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干裂等。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越接近饱和,就越容易发生凝结,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9、湿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10.降水
1、水汽凝结
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条件1)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气温降低(条件2),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条件3)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是水汽凝结。
2、降水的形成
(1)降水的形成过程: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2)降水的形成: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的测定
(1)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用毫米计量。
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2)测量器具:雨量筒。
4、人工降水的方式:A.降温,打干冰;B.凝结核,打碘化银。
2.5 天气预报
1 天气预报
1、途径:人们想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常常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拨打气象预报电话、查看互联网等获取气象预报信息。
2、内容
云量与阴晴、降水等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降水概率、风向和风级等。
总云量占空比例 天气状况 12小时降水量(毫米) 等级
8/10以上 阴 大于30 暴雨
5/10~8/10 多云 15~30 大雨
3/10~5/10 少云 5~15 中雨
3/10以下 晴 小于5 小雨
2 天气图
1、概念
天气图: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
2、天气系统
(1)高压与低压
①高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②低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2)冷锋与暖锋
①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天气: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②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天气:降雨,气温升高。
冷 暖 锋 对 比 图
名称 冷锋 暖锋
示意图
表示符号
移动 冷空气→暖空气 暖空气→冷空气
过境时 降雨、大风、降温等 云、雨,多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天气转睛,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 天气转睛,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我国冬季寒潮 华南地区的一场春雨一场暖
(3)台风: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3、移动: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4、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2.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01 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概念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天 气 气 候
概 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某一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
区 别 A. 短时间的B. 多变的 A. 较长时期的B. 变化不大的
联 系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季风。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地表的气温由低纬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②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2)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①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在比热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
②同一纬度,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反之,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③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②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①概念: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②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a. 夏季: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b. 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02 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0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①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都能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害。
②不利影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2、温室效应:人类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
3、城市“热岛”现象:是指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它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面上的岛屿。
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01 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分布与类型
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
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3、季风气候的影响
(1)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有利。
(2)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大雪会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
02 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量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2、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身处内陆,且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受大陆的影响很大。
3、干旱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2)干旱地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特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细小的叶刺。
03 寒潮、台风和洪水
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灾害性天气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水、干旱、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的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做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