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16: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大 清 国 旗
湖北军政府十八星旗
中华民国五色旗
(《辛丑条约》签订图)
(时局图)
思考:20世纪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困境?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廷皇族、立宪派、革命派关于保中国与保大清的认识
派别 主张
清廷皇族 先保大清,顺便保中国
资产阶级立宪派 先保中国,顺便保大清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只保中国,不要大清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三种主张、两条道路
立宪派: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代表人物有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1906—1911)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钦定宪法大纲》共计23条,大纲序言指出:“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保护臣民者也。”摄政王载沣为了保住祖宗之权,在内阁的组成上玩了手脚,内阁成员13人,其中满族9人,皇族就有7人。所以内阁成员名单一公布,举国大哗,将其讥为“皇族内阁”。——摘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里;“皇族内阁”的出台致使资产阶级立宪派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章炳麟在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
邹容在1903年发表《革命军》
陈天华在1903年发表《猛回头》、《警世钟》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报刊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成立时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 宋教仁 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上海
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 东京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武昌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
(三)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思想 对应纲领 含义 局限
民族主义 (前提)
民权主义 (核心)
民生主义 (发展)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族革命)
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无明确反帝目标
民权范围狭小
土地纲领不彻底
三民主义
进步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目标,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问题】根据表格并结合P111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五)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四)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各地武装起义
【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及图片,归纳1911年武昌起义的大致过程。
黎元洪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过程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宪法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临时)
五色旗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政府
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被迫重用
逼迫
支持
经济封锁
外交孤立
军事威胁
妥协退让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施压
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统帝退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三)武昌起义后的局势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及原则: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时报》(1912-3-5)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民主化、法制化)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进步性: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理性化)
社会上: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文明化)
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剪辫运动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西式婚礼
袁世凯称帝仅83天
张勋复辟仅12天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局限性:
中国革命的路在何方?
“实业救国”
捍卫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救国
为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孙中山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1894.11
1905.8
1911.4
1911.5
1911.10.10
兴中会
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1912.1.1
中华民国建立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以下时间轴
总结
辛亥革命
1、清末新政
2、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三民主义与武昌起义
3、民国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目的
②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用
③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②三民主义的意义、武昌起义的过程、成功的原因
①临时大总统出现的原因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③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评价
随堂练习
如图是发表在1913年《袁政府画史》中的一幅漫画《北京人物之今昔观》。该漫画反映出(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名存实亡
北洋政府破坏民主共和
袁世凯成功当上了皇帝
C
共和
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演绎。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清帝退位
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中华民国成立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B
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④ D.①③④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