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0: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经过14年抗战,中国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日本侵略者是怎样失败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又有哪些呢?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目 录
01 正面战场的抗战
问题1、正面战场的战役有哪些?
问题2、主要的领导者、结果、影响?
02 敌后战场的抗战
问题1、敌后战场的战役有哪些?
问题2、主要的领导者、结果、影响?
问题3、抗日根据地扽建立与发展
03 抗日战争的胜利
问题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问题2、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原因、伟大意义?

名词解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指和敌军正面冲突的地方,敌军入侵我方,我方抵抗的战场是正面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日本占领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叫敌后战场。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东三省沦陷,平津沦陷,南京上海沦陷,日军的下一步战略将是什么?
把南北战场连成一片。
南京大屠杀
南京沦陷
1931.9
1937.7
1937.8
淞沪会战
上海沦陷
1937.12
日本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沦陷
七七事变
北平、天津沦陷
一、台儿庄战役
时间
地点
领导者
结果
意义
1938年3月
台儿庄
李宗仁
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胜利
①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李宗仁
台儿庄战役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
——《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
“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武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台儿庄战役虽胜利,但是徐州会战失败了,徐州沦陷,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指向哪儿?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中心,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援助物资运往内陆的枢纽。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
二、武汉会战
时间
重要战役
结果
意义
1938年3月
万家岭战役
①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万家岭战役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
1938年10月21日 广州沦陷
1938年10月25日 武汉沦陷
武汉会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日本政府)为在昭和13年(1938年)内解决事变而实施的攻占武汉作战,武汉是攻下了,但在政略方面并未得到预期效果。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长沙
南京、武汉失守后,长沙乃至整个湖南成为西北大后方的军事屏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PK
阿南惟几
薛岳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
30万
12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9—1939.10)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9—1941.10)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1942.1)
背景
二、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9—1939.10)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9—1941.10)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1942.1)
二、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
地点
结果
意义
1941年12月
湖南长沙
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群众庆祝长沙会战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战利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军事要地珍珠港,开辟了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二战到达最大规模;8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二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9日国民党正式对日本宣战。
1941.12.7珍珠港事件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加入二战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盟军接连败退。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
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
这是珍珠港事件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
四、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占领武汉后,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反共摩擦。
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
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军队
50-60万
空军基地和飞机场
43个
城市
146座
沦陷
人口
6000万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结果
意义
1937年9月
山西平型关
林彪
将日军全部歼灭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敌后战场的抗战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论持久战》:
材料:毛泽东认为,“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两者之差“真有天壤之别”,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短时期内没有改变的可能。“影响到红军的战略战术”,一是需要清醒地知道……战略上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方针;二是人民的条件……离开了人民的武装和人民的游击战争,红军就没有打破敌人围攻的可能,苏区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③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目的)。
时间 1940年
发展 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
作用 牵制和抗击大量日军
中枢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游击战
麻雀战:三五成群,目标小速度快
破袭战:破坏交通线、补给线
地雷战: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
地道战:形成内外联防
①军事上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游击战
①军事上
4.根据地的建设: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②政治上
晋冀鲁豫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进步人士
共产
党员
中间
人士
抗日民主政权机构成员构成
目的:团结各阶层人士抗日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4.根据地的建设:
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群众性的纺纱运动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经济上
八路军开展
大生产运动
太行区减租,抗战后有我工作的地方,做了一些,但极不深入。真正执行,是在中央土地政策指示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做得轰轰烈烈,基本群众大大发动起来了,根据地面貌完全改观。尔后,一切工作都好做了,一切任务完成都容易了,党政军与人民的关系密切了。如去秋公粮,人民自动缴纳,超过了计划。又如今年扩兵送延安,两次约二千人,每次回去就完成了。
——1944年8月24日《邓小平答复毛泽东的十项问题》
百团大战
2.概况:
目的
时间
指挥
地点
主要目标
结果
口号: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
彭德怀
1940年下半年
华北地区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百团大战
3.意义: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日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材料1 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贺电
材料2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彭德怀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全民坚持抗战
1.背 景: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对华政策
华北沦陷
华中沦陷
华南沦陷
东北沦陷
2.表现: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②对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③对占领区:加强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0年3月,日本扶持下的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共产党:积极抗战
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态度
一、全民坚持抗战
国民党内爱国将领
共产党
青年
妇女
工人
华侨同胞
文艺
枣宜会战中,33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
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回国参战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张自忠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全民族坚持抗战
(1)原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影响: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共七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①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二、中共七大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8月6日/9日
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报纸
1945.8.8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1945.8.15
1945.8.9
日本
投降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9.2
1945.10.25
台湾回归祖国
阅读课本106页第三目,根据时间轴梳理日本投降的经过
全面反攻
抗战胜利
加速了日本投降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大公报》1945年8月15日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日本投降报道

小知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果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鸦片战争
1840-184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31-1945
胜利
意义
国内意义:①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际意义: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在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大会上的讲话》
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
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线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牢记历史,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