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青海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青海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青海生)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B.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C.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D.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交融
3.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4.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5.下图是隋朝和元朝大运河,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
A.是隋末和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B.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D.使政治中心由中原向北方农耕和游牧过渡区转移
6.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中国开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8.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作工人运动”。这说明( )
A.五四运动因十月革命而起 B.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C.工农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9.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你认为贵州省这栋房子只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B.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0.史载民国二十六年,“战衅一起,来自东北和日本本岛的日军增援部队便涌至华北,占领了北平周边的所有战略要点”,此“战衅”引发的结果是(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B.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
C.直接推动《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 D.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新中国( )
A.回击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B.倾向社会主义阵营
C.拒绝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D.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12.1961年9月,中共定远县委根据安徽省委指示,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行“责任田”。在粮食分配方面由公社对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生产队根据公社下达的计划产量,留齐口粮和种子,其余部分上缴公社95%,超产粮由生产队处理。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尝试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 B.农村“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深入人心 D.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3.下表是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1978—2012年的部分新词汇。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提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4.下表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这些规定( )
章节 具体规定
第48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
第50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照顾本地方散居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第51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
第53条 强调各民族权利平等保障的问题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实现了内地和边疆共同繁荣
C.奠定了民族自治的法理基础 D.提供了解决历史问题的范例
15.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二、材料论述题(55分)
16.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和悠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秦始皇的“大一统”实践在疆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使“中国”的范围得到扩大,可谓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马平安《政治家与古代国家治理》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周以后,朝代更替,民族相争,但是商征服夏又继承夏,周征服商又继承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疆域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大一统”实践。(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能最终奠定的因素。(6分)针对“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结合所学以西汉、唐、元和清朝为例分别写各朝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的举措。(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37年的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渝、川、康、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
——摘编自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的基本建设总额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历史上的这两次工业布局大调整的共同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63年 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1875年 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 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5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清政府批准成立“北洋大学堂”(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戊戌政变后继续保留。
1901年 清廷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 ABCDC 6-10 DABBB 11-15 DACCD
16.答案(20分)
(1)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6分
(2)因素: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民族融合;地理环境。6分
西汉:北击匈奴,修长城;设立西域都护府,打通丝绸之路。
唐: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清: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乾参考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等。8分
17.答案(20分)
(1)变化: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西北地区迁移。(4分)
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支持沿海工业内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全国各地军民民族精神和团结互助意识的高涨;爱国企业家的积极奔走;持久抗战思想的传播。(6分任意三点)
(2)特点:深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家计划主导;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要策中在中
西部地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成就大;影响深远。(6分任意三点)
(3)影响: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和尊严的精神。(6分任意两点)
答案(15分)
观点:内忧外患下中国近代外交与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并逐步发展。
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侵略和国内危机,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但在客观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但也在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外交近代化。
为了配合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设立了个是洋务学堂,并且改革了科举制度,从而在内忧外患下客观上推动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甲午战后在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背景下,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之,近代前期在内忧外患下,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并且发展起来。
(也可以外交教育分开写,题目2分,结尾3分,论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