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1 15: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2025届高三上历史学科期中考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郑州大河村遗址曾发现一批仰韶文化晚期的分间式房屋。有些房屋是由较大的房屋修建隔墙后形成的若干套间,房屋周边还存在有客穴以及专供仓储的库房(见下图,),这表明当时该地(  )
A.呈现出较明显的贫富分化 B.已经摆脱氏族群居的状态
C.出现相对独立的家庭生活 D.私有制成为社会主流趋势
公元前542年,郑国子产拜访霸主晋平公时被拒绝接见。子产立刻派人拆毁客馆外墙以供装载贡品的车马通行,以此抗争晋国的怠慢,自觉理亏的晋平公最终按规格接待。这一现象表明(  )
A.传统礼乐制度的影响仍在 B.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
C.华夏认同的观念持续增强 D.诸子力图重构社会秩序
《吕氏春秋集释序》称:“周秦之际,士之治方术者多矣。百家之学,众持异说,各有所出,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阴阳、儒、法、刑名、兵、农之于治道,辟犹撩(车盖的骨架)之于盖,辐之于轮也。”据此可知,先秦诸子(  )
A.强调规范社会伦理的行为准则 B.注重内心自省的修养方式
C.提倡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D.推崇投身政治的参与意识
秦代规定,地方郡守每年需定期向中央汇报本郡的财政收支、户口增减、治安状况等情况。同时,中央会派遣御史到地方进行巡查,核实郡守所汇报的内容。若发现郡守有虚报或瞒报等行为,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秦代(  )
A.地方郡守的权力被逐渐削弱 B.御史拥有地方行政事务决策权
C.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较为严密 D.形成较为成熟的官员考核制度
5.东汉时,篇幅大、格式严格的大赋走向衰败;而篇幅短句式多样、语言朴实的小赋逐渐兴起,如张衡的《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材料表明东汉(  )
A.突出彰显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B.注重对于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C.深受“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
6.下表所示是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料。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史料 出处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是岁造玄武湖,上(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 【南朝梁】 沈约《宋书》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老庄,精释义……”“立孔子庙于京师”“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 【北朝北齐】 魏收《魏书》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南朝梁】 梁武帝《会三教诗》
A.儒学正统地位逐渐削弱 B.君主意志左右意识形态
C.士族借助外力迅速崛起 D.文化呈现多元交融特点
7.唐代,官员被授予“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职衔,即可进入政事堂议政,表格为唐太宗时期这些职衔的设置情况。这一措施(  )
时间 人物 官职
贞观元年(627) 杜淹 检校礼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三年(629) 魏征 秘书监参预朝政
贞观四年(630) 萧瑀 御史大夫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635) 侯君集 兵部尚书参预朝政
贞观十五年(641) 刘洎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A.颠覆了传统的中枢体制 B.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C.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 D.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8.对于榷场贸易,宋朝文人宠籍曾说:“(西)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天圣四年(1026年)七月,有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是要实现南北往来但无猜阻。仁宗皇帝也曾说:“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以利计。”由此可知,宋代开展榷场贸易(  )
A.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B.兼具政治和经济意图
C.消弭了宋夏民族矛盾 D.使丝绸之路再度复兴
9.明代无论土司是否遣人赴京朝贡,政府均对土司进行回赐。清朝建立后,开始废除明代的回赐旧例,并且准许土司上贡物品不必遣人赴京,但在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土司的上贡活动会有特殊恩赐。这一变化(  )
A.维护了传统的宗藩体系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C.扩大了改土归流的范围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清廷定都北京后,顺治帝下令把许多汉族典籍译成满文,建立国子监,招收八旗官员子弟学习满、汉文化。康熙帝在位期间,编纂《易》《书》《诗》《春秋》,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得到认同 B.儒家思想发生转型
C.贵族传统得以延续 D.思想专制愈加严厉
11.1862年,广州同文馆成立,第一期仅有学生20名,起初主要教授英语、汉语和算学,后来增加了法语、德语、俄语、日语,且重视与社会挂钩,注重学用结合,由此可知,该馆(  )
A.冲破了科举制度选官的垄断 B.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C.适应了近代对外交往的要求 D.积极贯彻实业救国理念
12.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人提出,传统婚姻“害国计,弱种族”,因而“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庭之命”,进而提出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主张,这些主张(  )
A.体现革命派对婚姻家庭变革的思考 B.体现维新派对婚姻家庭变革的思考
C.蕴含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D.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
13.下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A.体现了民众缺乏对民主的了解 B.反映了政党政治不符合国情
C.讽刺了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14.如图为1933年12月17日《青年实话》报刊登的一副画《完成三十万双布草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足》。该画意在(  )
A.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B.动员妇女支援前线
C.推动苏区生产建设 D.唤醒妇女主体意识
1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不仅积极协助英国成功营救89名盟国人士脱险,还加强与美国“情报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遂成为一支“中外共知”的抗日武装力量。这表明(  )
A.国际合作扩大中共国际影响力 B.中共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C.中外合作成为抗日的主要方式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16.1943年,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发布《关于改造基层行政实行民选的指示》,强调改造基层行政实行民选就是“使我们的基层政权,真正成为人民所管理,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权,以便吸收广大人民参加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这一指示旨在(  )
A.打破国民党一党专政 B.巩固人民革命政权
C.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 D.彰显敌后战场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书·西域传》称:“是岁,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也。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其大意为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在“护鄯善以西南道”基础上“并护车师以西北道”,即总护西域三十六国,具有双重职责。
——摘编自王瑟《九十年探寻,勾勒西域都护府两千年真貌》等
材料二
自西汉开始,中央政府保留西域各地原有的政权建制,由西域都护代表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册封、任命、升迁、降免、处罚等权利,并为其颁发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四十八国,西域诸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有376人。
——摘编自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新疆历史我知道——两汉时期的西域》
材料三
唐代西域治理虽然较汉代明显加强,但是在长时段内(7世纪初至8世纪末叶)呈现兴废交替的不稳定状态,唐初所经历的安西都护府的三置三弃即突出表现。至清代,汉魏晋乃至唐五代那种西北陆疆周边部族政权林立或频繁代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无论是族群还是族群文化都处于一个近代意义民族形成前的大整合阶段,西域治理长期处于一种以相对和平稳定的族群关系与施治环境为主的状态。
——摘编自白京兰《常与变: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
(1)分析材料一所述汉代西域都护的“双重职责”。(4分)
(2)指出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汉唐至清代前中期西域治理状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西域治理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在一起探讨如何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时,赵普向宋太祖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不仅疏浚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而且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大城市,宋朝废除封闭的坊市制度,城市商品交易的自由度增大;在乡村,集市贸易兴盛起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宋太祖主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人文官,且宋真宗曾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号召天下人读书。这造就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曾公开对群臣说,外敌入侵的外患是边防小事,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解决,但是武将叛乱、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之类的内患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应该严防。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宋朝一直外患不断。
——摘编自程遂营《回望历史,品鉴宋朝——宋朝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会基层治理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和团体两大类。个体一般指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中的个人,团体则为村庄、宗族与会社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知县为首的“官治”和以乡绅为中心的“民治”相结合的,所展现的都是“人治”。进入近代以后,利用法律思维和方式以及多数人参与来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的现象增多。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国家治理上得与失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下图)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1933年初,磐石中心县委和时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的杨靖宇,率领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碰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抗日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情况来看,可以将红石砬子遗址内发现的遗迹分为四类:第一是以上溶子内主的哨所性质遗存。第二是以火烷房址为玄的居址性质遗存。第三是以性过为主的战斗工事性质道好,由于面积较小,可能是?型的战斗位。第四是以以台地为主的营训性质遗存,可能用作集合、操练会议等。……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长期的对敌作战中依托自然环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简单军事防御体系,利用简陋的武器依托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摘编自李宁宁、孟庆旭:《从红石砬子遗址看吉林省乐北抗联设址》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红石砬子遗址的史学研究价值。(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红石砬子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其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请从以上8块浮雕中任选1块浮雕,以“英雄”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进行论述。(要求:选择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届历史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分间式房屋由较大的房屋修建隔墙后形成的若干套间,以及周边存在的客穴和专供仓储的库房,表明当时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较为独立的家庭单元。这些特征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在家庭单位内进行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故选C项;单凭分间式房屋和仓储库房的存在,并不足以直接证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证据通常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如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居住区的贫富差距等,排除A项;仰韶文化时期仍然是氏族群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私有制出现是在新石器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晚于仰韶文化时期,D项史实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子产带着贡品去拜访霸主晋平公,但遭到了拒绝,子产进行了抗争,使得晋平公最终按规格接待,这体现了礼制在外交中的重要性,表明传统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有影响,故选A项;材料时间是春秋时期,而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政治上的认同感,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力图重构社会秩序”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提出各种主张,力图重构社会秩序,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阴阳、儒、法、刑名、兵、农之于治道”可知,这些学派都在探讨如何治理国家或社会,即都表现出了一种投身政治的参与意识。无论是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兵家的战略、阴阳家的天文历法(用于指导农业和社会活动)、还是农家的农业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或社会,故选D项;儒家确实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但并非所有先秦诸子学派都如此,如法家更注重法律和治理策略,阴阳家则更侧重于天文、历法和占卜等,排除A项;道家或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心的修炼和自省,但并非先秦诸子各学派都推崇内心自省,排除B项;道家或佛教的某些思想,强调精神的超脱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但同样不能代表先秦诸子各学派,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秦代规定……瞒报等行为,将予以严惩”可知,秦朝政府要求郡守定期汇报,并派遣御史到地方进行巡查,对地方的财政收支、户口增减、治安状况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较为严密,故选C项;题干主要反映秦代的上计制度和对地方的监察,没有涉及郡守权力被削弱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御史主要负责监察,并不拥有地方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排除B项;秦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上计”、“巡行”和“监察”等环节,上计制度只是官员考核举措之一,仅凭这一措施,不能得出秦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官员考核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并结合所学可知,《归田赋》体现了东汉小赋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宏大与华丽,故选B项; “突出彰显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是西汉大赋的特点,张衡的《归田赋》体现了纵情物外的个人心志,排除A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归田赋》体现了张衡对周孔之学的崇尚,排除C项;“世俗化”指文学内容更贴近普通百姓生活,东汉小赋更多地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个人情感与追求,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史料信息南朝宋文帝"欲立……三神山"、“孝文帝……无不该涉”、梁武帝“学周孔……观道书”等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同时信奉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各种学说,文化发展呈现多种思想多种学说并存并相互交融,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挑战了儒学独尊地位,但儒学始终作为正统思想并不断发展,排除A项;“左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对多种学说的涉及,没有提到士族专权,据所学可知三国、西晋以来一些显赫的士大夫家族逐渐形成把持国家政权的士族阶层,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国家允许秘书监、御史大夫等官员以“参议朝政”等职衔参与朝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颠覆了”夸大化、不合史实,应为“调整了”,排除A项;“强化了”不合逻辑,应为“弱化了”,排除B项;“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不合题意,兵部尚书、黄门侍郎等不属于监察官员,且材料所提及的官员在“参议朝政”,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于榷场贸易,“榷场的设立是要实现南北往来但无猜阻”,仁宗皇帝也说“以通有无,非以利计”,可知宋代设置榷场可互通有无,促进南北往来、消除猜忌阻碍等意图,具有处理民族事务的作用,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综上可知,宋代设立榷场兼具政治和经济意图,故选B项;榷场贸易能增加政府稅收,但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的说法有所夸大,排除A项;北宋设立榷场贸易有利于缓和宋夏民族矛盾,但无法从根本上解決宋夏民族矛盾,排除C项;榷场主要是在宋与辽、西夏、金等的边境地区进行贸易,不足以支撑丝绸之路复兴,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 “废除回赐旧例”:明朝时期的回赐制度实际上是对土司的一种经济补偿和笼络手段,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土司的独立性和地方权力。清朝废除这一制度,减少了土司的经济依赖和特权,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准许土司上贡物品不必遣人赴京”:这一政策改革减轻了土司的负担,因为遣人赴京朝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这也减少了土司与中央的直接接触,有助于防止土司利用朝贡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土司的特殊恩赐”:这种灵活的政策体现了清朝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待土司的态度,既能够保持对土司的控制,又能够在必要时刻给予土司一定的激励,维护土司对中央的忠诚。综上,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朝对土司治理的调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宗藩体系以中国封建王朝为中心,周边的国家或地区作为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而中国则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进行册封和保护。材料中的土司政策不属于宗藩体系,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治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治理政策,材料中的土司政策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的核心是将原本由地方土司(世袭的地方民族首领)管理的土地和人民,改为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非世袭的官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行政管理,材料中的土司政策调整不属于“改土归流”范畴,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下令把许多汉族典籍译成满文……学习满、汉文化”“编纂《易》《书》《诗》《春秋》,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可知,顺治和康熙通过这些措施来吸收汉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用于统治阶层内部的文化教育,借助汉族文化来巩固统治,这说明传统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材料“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表明,儒家思想并未发生转型,排除B项;材料“招收八旗官员子弟学习满、汉文化”侧重于文化领域的举措,而贵族传统更多地涉及到贵族的生活方式、世袭制度、军事传统等方面,无法得出“贵族传统得以延续”,排除C项;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提倡和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是对思想进行禁锢或者打击异己思想,“思想专制愈加严厉”不合题意,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起初主要教授英语……重视与社会挂钩”可知,广州同文馆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且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的交往增多,学习英语、法语等有助于加强与列强的交流,因此其适应了近代对外交往的要求,故选C项;广州同文馆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学校,并非选官制度,并未冲破科举制度选官的垄断,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而其19世纪末才开始传播革命思想,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非革命思想,排除B项;实业救国理念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以张謇为代表,且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 C
【解析】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人不一定是革命派、维新派,故A项和B项错误;婚恋自由、一夫一妻体现自由平等价值观念,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蕴含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故C项正确;提倡新式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风气,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社会风气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政党之作用”“御用系之党”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政党制度,既是进步人士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也是官僚政客维护统治的工具,该漫画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故选D项;作者通过《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对当时的政党制度进行评价,体现了民众对民主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排除A项;材料《政党之两面观》体现的是新旧势力对政党政治的不同认识,这并不意味着政党政治不符合当时国情,排除B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33年12月17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苏区红军作战频繁,军中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士兵的消耗,因此中共发动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体,制作草鞋以供给红军,宣传画上苏区妇女加紧为红军赶制草鞋支援前线,故选B项;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苏区妇女属于这一行列,“扩大”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完成三十万双布草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足”可知,苏区妇女制作草鞋是支援前线的战士,对苏区生产建设影响不大,排除C项;动员妇女行动起来支援前线,以保障反“围剿”取得胜利,是军事战争的需要,而非思想意识的变化,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国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主张与实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下的港九大队遵照中央指示,与英美盟军合作抗日,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形象,故选A项;据材料“成为一支‘中外共知’的抗日武装力量”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共抗战的国际影响力,而非抗日力量的壮大,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港九大队与英、美等国合作,共同抗日,属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强调改造基层行政实行民选,认为这有利于吸收广大人民参加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团结群众参加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能够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国共合作,排除A项;人民革命政权指的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政权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实质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排除B项;“彰显敌后战场作用”与敌后战场在军事上牵制了大量日军,而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支持抗日有关,排除D项。
17.【答案】
(1)“双重职责”:保持从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代表汉朝中央政府镇抚西域诸国并保护西域诸国的安全和稳定。(4分)
(2)变化:汉唐时期西域治理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清代前中期西域治理相对和平稳定;清代前中期中央政府对西域控制明显加强。(2分,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民族认同感加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3)特点:治理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中央政府主导;注重维护统一和稳定;因地制宜,因俗而治。(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14分)
(1)“得”的表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证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稳定;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促进了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倡文教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全面繁荣。(4分)
“失”的表现:过度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埋下了宋王朝覆亡的祸根。(2分)
(2)趋势:治理对象日益复杂化,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方式由“人治”逐渐走向法制化、民主化、近代化。(2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转型;西方先进治理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落后。(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答案】
(1)史学研究价值:红石砬子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目前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军民依托自然环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简单而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真实再现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生动呈现伟大抗联精神,是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实证。(8分)
(2)现实意义: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抗联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实证。(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2分)
【参考案例】
浮雕:选择五四运动浮雕。
论题:人民群众是时代的英雄。
论述:近代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交织在一起,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双重任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在国内掀起了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中的人民英雄们,敢于挑战旧有的社会秩序,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乐章。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结论: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缩影,极大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