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检测卷
历史等级性考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841年,为反对周厉王的暴虐统治,生活于都城镐京内的“国人”彼此联合,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最终把周厉王驱逐到了彘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 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专制王权
C.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王权 D.士大夫阶层的救亡意识强烈
2.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若遇地方突发事件,可直接发号施令。尤其是在偏远之地,当发生贼盗或叛乱,巡按即可迅速镇压;偶遇灾害,巡按亦可直接赈济。万历年间钟化民巡按山东,“岁旱,请蠲(减免)振,先发后闻。”这一做法
A.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 B.开创了监察地方的新模式
C.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D.提升了地方危机治理能力
3.连任在古罗马的政制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专政的象征。但是却有确切的文献证实,在罗马保民制度早期,从平民大会选出的保民官却可以再度竞选,以谋求连任。保民官连选连任
A.一定程度保障了平民利益 B.保证了任期目标的实现
C.避免了执政理念的短期化 D.推动古罗马帝制的形成
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选举权的扩大,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的选票,通过“竞争—退出”机制,在两党之间选择绩效更优者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使得他们的“呼吁”更有份量,也更加愿意以“呼吁”的方式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表明1832年改革
A.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B.奠定了和平改革的基础
C.提高了民众参政的热情 D.加剧了议员竞选的矛盾
5.1929年,国民党三大通过上海特别市党部提案,要求训政时期把一切违反三民主义的人都归为“反革命分子”,只要经省(或特别市)党委书面证明,就以反革命罪处置。此后,任意逮捕、拷打、监禁政治异己的现象俯拾皆是。这折射出“训政”
A.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推进了民国宪政的落实
C.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D.造成了政治格局的混乱
6.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7.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 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8.下表是唐朝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阶层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
A.士庶间的政治斗争较为激烈 B.制度革新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
C.社会阶层流动性呈减弱趋势 D.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人才选拔
9.美国1883年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一经录用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能因党派纷争被罢免,明令禁止文官政治捐款,改变文官对利益集团的依附关系,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一规定
A.打破了分权制衡体制 B.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
C.使得两党的竞争激烈 D.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
10.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旨在
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
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
11.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其中第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A.奠定了欧洲民法体系的基础 B.重塑了欧洲基本的法律精神
C.促使法国共和体制得以建立 D.有利于维护法国的革命成果
12.1981年5月,哈尔滨轴承厂举办了首次“五讲”“四美”“三热爱”歌咏大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央各部委先后下达文件“要求各级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积极支持各群众团体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此举
A.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实现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D.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
13.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明集礼》将朝贡礼仪分别归人宾礼中的“蕃王朝贡”“蕃使朝贡”“遣使”三种,而且内容更为繁杂,除分门别类地对各种礼仪详加阐释外,还用大量篇幅追述了历代朝贡礼仪。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重视与边疆间的关系
C.朝贡贸易繁荣发展 D.意在强化其宗主地位
14.15世纪佛罗伦萨历史学家列奥纳多·布鲁尼编纂《佛罗伦萨人民史》,他从佛罗伦萨建城开始写,以政治、军事为主线,充满强烈的城邦爱国主义的情绪。这一著作开人文主义新史学的先河。此后,各国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纷纷效仿,写作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D.加速了近代史学理论的完善
1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将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和德国的前殖民地委托给国际联盟,由国际联盟再把它们委任给英、法、日等国进行统治。但是对于这些地区何时才能独立,盟约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际联盟盟约
A.遵循了民族自决原则 B.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C.结束了大国强权政治 D.构建了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16.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亚非国家,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如周恩来和陈毅率领的代表团对亚非13国的访问中,阐述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绝不附加条件,也不谋求特权等。这些外交活动
A.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B.有利于扩大外交战略空间
C.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体现了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纱线织布是人类的一项古老技艺,英国飞梭的发明突破了传统所织布幅的宽度和织布速度,纱线的供不应求刺激熟练工人去寻找更快的纺纱技术。据统计,19世纪初期棉纺织领域的新专利有39个,20年代为51个,30年代为86个,40年代则达到156个。自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内驱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生产的劳动效率,扩大了工业规模,强大的经济力量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的地位。至1860年,英国以超常的扩张力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棉花市场,保证了棉纺织工厂的成功运转,并以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的方式创造了棉织品出口持续增长的景象。由此,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进出口贸易第一次整合起世界多国经济,关联起诸多分散、闭塞的市场,并在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密切联系。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地主、商人和传统纺织工场主的兴趣,他们纷纷购买西方的纺织机器,学习西方的纺织技术,对国外的技术进行引进和改造,促进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如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对机械进行仿制,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发展。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兴起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纺织品牌的形成,如棉纱、棉织品牌及毛纱、毛织品牌和蚕丝、丝织品牌等。随着中国近代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和流通速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牌的竞争越发激烈。
——摘编自郭星梅《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特征并说明其积极作用。(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除此之外汉武帝还积极开拓疆域,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基本胜利。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但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变化。(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所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之外,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所造成的。
——摘编自黄山《论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传统“天下观”“大一统”“夷夏观”及“羁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多依据国力强弱、边疆形势而采取不同的边疆治理政策。总体上看,这些治边政策各有特点,同时存在着前后相继,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最终结果则是边疆治理方式的不断“内地化”和边疆地区最终和内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相关阐述。(要求:观点准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2023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检测卷·历史等级性考试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国人暴动,并最终将周厉王驱逐,这说明国人对西周时期的政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体现了西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专制统治,排除A项;国人暴动属于原始民主的体现,不属于农民起义范畴,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人并不属于士大夫阶层,排除D项。
2.D据材料可知,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先发后闻,直接发号施令,迅速镇压,直接赈济,这有利于提升地方危机治理能力,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巡按御史的职权,不是监察地方的新模式,排除B项;这一做法提升的是地方危机治理能力,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C项。
3.A根据材料“连任在古罗马的政制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专政的象征。平民大会选出的保民官却可以再度竞选,以谋求连任。”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平民大会选出的保民官,一定程度上维护的是平民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任期的目标,无法得出连任是为了目标的实现,排除B项;“避免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罗马帝制是君主专制,其形成与保民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可知,1832年改革促使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选票”通过“竞争一退出”机制,“也更加愿意以‘呼吁’的方式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表明1832年改革具有平稳过渡的特征,奠定了和平改革的基础,B项正确;材料强调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票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而排除了通过激进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这与政党政治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民众”是对材料描述对象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商业资产阶级表达政治主张的方式,“加剧了议员竞选的矛盾”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5.A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民党“把一切违反三民主义的人”都归为“反革命分子”,由省(或特别市)党委书面证明后就定罪处置,体现出国民党违背孙中山倡导的人权、民主,以省(或特别市)党委的意志为意志,排斥政治异已,这反映了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材料中的提案和做法不利于民国宪政的落实,排除B项;这种提案和做法违背孙中山倡导的人权、民主,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C项;“任意逮捕、拷打、监禁政治异已的现象”并非政局混乱,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所述北魏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及所学可知,维新派代表人物向光绪皇帝提出的建议体现了维护皇帝权威的特点,意在赢得光绪皇帝对变法的支持,从而增强维新力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设立制度局,议事结果最终由皇帝裁决,这不符合代议制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裁撤旧官僚机构的信息,这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者,他意在寻求光绪皇帝的支持,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官僚群体中,士族占比较高,在部分高级职位中占比甚至达到90%以上,这反映出当时士族政治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政府虽然实施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唐朝官僚队伍中,士庶比例失衡,这与士族的传统优势、制度革新的局限性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并不能直接论证士庶之间矛盾尖锐,排除A项;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打破了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唐朝实施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政府,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
9.D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通过立法,来保证文官的独立性,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保持文官队伍的稳定,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D项正确;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分权制衡体制主张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项权力应当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形成三项权力间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约束的格局,二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文官中立的原则,没有体现官员数量,不能得出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文官中立的原则,文官中立于两党竞争的程度无关,排除C项。
10.A根据所学可知,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目的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正确;律令儒家化是为了巩固儒学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德治和法治在中国古代都很重要,不能用其中一方取代另一方,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的目的不是结束德治和法治之争,而是巩固儒学地位,排除D项。
11.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D项正确;材料中的《法国民法典》的条款,主要展示了其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基本法律原则,没有体现《法国民法典》与欧洲民法体系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法国民法典》中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法国民法典》对于欧洲基本的法律精神的影响,排除B项;因为《法国民法典》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产物,而不是共和国时期的,排除C项。
12.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5月哈尔滨轴承厂举办“五讲”“四美”“三热爱”歌咏大会,并得到了中央各部委的支持和推广,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C项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而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981年,排除A项;这些活动对于推动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不能直接表明实现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后者更多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这些活动确实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道德模范的关注度,但“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并不是材料的主要意图,且这一表述有些过于具体化,排除D项。
13.D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专门搜集整理了历代朝贡礼仪,阐释了朝贡礼仪中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突出明朝与其他朝贡国家的主从关系,强化其宗主地位,D项正确。秦朝时君主专制体制已经定性,排除A项;材料属于明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内容,不属于边疆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明初关于朝贡礼仪的相关规定,无法体现朝贡贸易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
14.B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各国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纷纷效仿,写作自己民族的历史,这种对本民族历史的书写和关注,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而材料中叙述的是15世纪佛罗伦萨历史学家的著作开人文主义新史学的先河,这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兴起之后发生的,所以不能说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远早于15世纪,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排除C项;仅仅是各国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写作自己民族的历史,还不能说就加速了近代史学理论的完善,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B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以“委任”的名义使英法等国控制战败国,其实质是为了英法等战胜国的利益需要而形成的,只不过是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变成英法等国而已,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B项正确;材料中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是殖民统治,没有遵循民族自决原则,排除A项;国际联盟是英法强权政治之下控制的工具,排除C项;“委任统治”制度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仍旧存在尖锐矛盾,没有构建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排除D项。
16.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注重发展与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扩大外交战略空间,B项正确;中国这些外交活动并非都面向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中国此时的外交对象并非都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与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
17.(1)历史影响:促进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英国经济霸权的扩张,提高英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6分)
(2)特征:在外省企业刺激下艰难产生;投资主体为地主、商人等;分布集中于沿海地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形成多种品牌,内部竞争较为激烈。(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作用:进一步瓦解传统的自然经济,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对西方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为近代的政治变革提供社会基础。(4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18.(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设置相应机构进行管理;治理方式多元化;因俗而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广泛设置郡县,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鼓励百姓,积极开发边疆。(4分,每点2分)
19.(1)内涵:普及民族语言,强调民族认同: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6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宗教改革运动强化近代西欧的民族意识,启蒙运动打击专制王权: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促进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极端民族主义导致社会冲突、动荡。(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多元且内在关联的治边举措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阐述:边疆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对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对边疆的治理,治边举措多元且内在关联。例如,唐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清帝频繁召见边疆各族上层人物,用赏赐财物等方式笼络感情等,这些措施反映出中央政府重视处理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交融、交往。又如,汉授当地酋长以王、侯等衔,元朝云南多用世袭土官任职,清朝在云、贵、川等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这些举措反映出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从间接管理逐步向直接管理发展,体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治理问题上蕴含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有利于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