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1 13: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 答在试卷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今,动物保护是一项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泛滥甚至并不讨喜的事项,特别是我 们在进行动物保护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给动物们进行一场不平等的阶级划分,很多人指责城市里的动物保护者对流浪猫和流浪狗爱护备至,却心安理得地吃着来自屠宰场的鸡肉——这些人的逻辑是猫和狗是生命,猪和鸡也是生命,爱狗和爱猫人士只是在虚伪地厚此薄彼,既然喜欢小动物的人不忍心杀害一只狗,那么他们在家里也不应该杀害蟑螂。这类观点自然是没有逻辑的抬杠,因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的话,人类和家畜一样也是生命,那么出于饥饿杀死一个人和出于饥饿杀死一只鸡 也应该是同等的行为。另外,我们人类不仅是活在由逻辑和定义构成的公式里,我们更多地是以体验的方式在面对世界,而不同动物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和体验感,由此带来不同的偏爱,这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这个偏激的观点倒是提醒了我们另外一件事情——假如有一天所有种类的蟑螂都灭绝了(当然这件事的概率几乎为零),我们是否要为该物种的灭绝负责。这个世界上灭绝的物种不仅只有渡渡鸟这样人畜无害的生物,也有很多野外生物是因为对人类的攻击性太强而在彼此的冲突中走向灭亡的。当我们今天惋惜一些动物 的消逝时,却也很难保证如果我们生活在几百年前,面临着某种野外生物的威胁,我们会想办法与之和谐相处而不是像我们的祖先那样用猎杀的手段将它们尽行驱逐,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大多数动物的保护,除了能在审美和情绪上带来些适宜的快感外(瞧,我们还可以在树林间见到某只长尾鹦鹉的美丽身姿),是否还具有什么 其他更深刻的意义。
正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在书架上遇到了一位生物学家,克里斯·托马斯。他在《未来生命通史》一书中,一反大多数人对于动物濒危的悲观论调,而是侃侃 而谈生机勃发的未来和人类给物种多样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数据和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托马斯这个颠覆认知的观点可以说是正确的——前提是仅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克里斯·托马斯举出了详细的统计数据——在可获取良好数据的大多数地区,在野外生长的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比人类到达该地区前多出20%至100%;大多数岛屿上现存的脊椎动物种类都要比过去更多,在人类影响期间,生活在几乎每个国家或岛屿的物种数量都有所增加,而且会持续增加。再结合每年都会大量新增的新物种,与 过去相比,目前受人类影响的地球其实正在进入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时期。 即使,的确有很多物种由于人类的干涉而灭绝,灭绝物种的数量与过去真正发生的 “物种大灭绝”时期消失的物种数量也不能相提并论。
这与我们直觉中认知的完全不一样。在阅读克里斯·托马斯的书籍时,其过程也有些不那么令人愉快,其原因在于——太理智了。托马斯用相当平等的眼光来对 待地球上的所有物种,某一个物种的消逝完全可以由另外几个物种(哪怕是杂交或人工繁育而成的)来进行统计学上的填补。对于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托马斯没有 否认的一点是人类加速了很多物种灭绝的过程,但只是加速而已——即使没有任何人类的影响,每年在地球上依然会有大量的物种因为自然原因而消失,只是,人类 的出现让一个物种消失的过程从几个世纪缩短为短短几年。其中最为致命的除了猎 杀之外,还有很多时候人类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几十年前的 某个人只是坐船抵达某座岛屿的时候携带了几只老鼠甚至昆虫,结果却会对一座上 百年没有物种威胁的岛屿生态带去毁灭性的灾难。对于人类造成的这种威胁,托马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那就是与其保护大自然中脆弱的弱者,不如去支持那些强者,后者对物种的多样化会更加有利。
托马斯给出的结论从数学上说很正确,不过很多时候,正确并不意味着全部。他的言论有一个自信的大前提,那就是人类可以全方位地掌握自然,但是,我并没 有这种自信。虽然我也知道,某个偏远岛屿上的不知名鸟类数量是1000只还是灭绝, 完全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假如有一天,人类遭遇濒危的话,鹦鹉和蜥 場们也完全不会为我们做出任何挽留的努力。可我认为,就像在病房里看着一个衰 弱的人死亡,和做了一系列徒劳的治疗后死亡,二者带给人的感触是大不相同的。而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面对一些神秘的、遥远的物种,保持欣赏和敬畏之心,用 情感审美的方式凝视它们,对大自然的原有面目和它自己的命运留出一段距离,是 要比自信满满的态度好很多的。
正如乔纳森·弗兰岑所写:真正能通过这类数量有效显示的,是我们道德价值观的健康程度。野生鸟类之所以重要(应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是我们和自然世界最后,最紧密的联结,否则这个世界就将离我们远去。它们和陆地上出现过 的最大型的动物同出一源:你窗外的家朱雀,就是一只历经了美妙演化的小巧活恐 龙 。如果我们遗忘了鸟类,就等于忘了我们是谁的孩子
(摘编自宫子《面对濒危信号,我们如何选择 )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人指责动物保护者,认为保护动物的做法是虚伪的,因为这其实是在给动物们进行一场不平等的阶级划分,作者并不赞同这些人的观点。
B.许多野外生物是因为对人类的攻击性太强而走向灭亡的,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在惋惜一些动物的消逝时也应明白,我们无需为这件事困扰。
C. 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虽然人类加速了很多物种灭绝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其实是在支持大自然中的强者,反而更加有利于物种多样化。
D. 人类不可能全方位地掌握自然,因此,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全然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毕竟人类更多是以体验的方式在面对世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看出,许多人持有偏激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逻辑,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们忽略了人是有感情的。
B. 托马斯书中的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这提示我们,如果只依靠直觉 去认识事物,可能会对很多问题产生认知偏差。
C. 作者表示,阅读托马斯的书籍让人感到“不那么愉快”,这其实是出自作者对自然界动物生存状况的隐忧,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清醒的认知。
D. 真正能通过鸟类数量有效显示的,是我们道德价值观的健康程度。由此可知,鸟类,尤其是野生鸟类的数量越多,人类的道德价值观越健康。
3.下列选项与第一段中“这类观点”所违反的逻辑规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我绝对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一定不要相信任何人所说的话”。
B. 有人说我太骄傲。骄傲不好吗?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
C. 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D.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4.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针对托马斯的观点提出疑议,展开论证的。(4分)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落日光
师陀
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构成这 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团。庄门前密 植着洋槐的林子。从田庄通过树林,又跨上河上的小桥,有一条路。这路年来车马绝迹,很少行人,因之渐为野草侵倾,其间开着无人闻问的花朵,并散布着羊龚。 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传来辨辨的车声。狗仔受了惊,哔哔大嗥,吠声送过荒野,小山沉闷的一一回应。
马车驶过桥,在庄门前的林子边停住。马很老,车极旧,油漆已经脱落。从上面跳下一个边幅不整、满面风尘的中年人来,拄着条核桃木的行杖,由那钉着铁钉、 走起路来阁阁响的鞋子,可以看出是曾跋涉过千山万水的客人。这人瘦生的脸作枣 栗色,黑胡子,眼睛乌亮、深沉、阴郁而又含蓄。他不安地打量着四周,神色很激 动,一双眼贼似的不住地探索,而且用鼻子嗅。
山虬好容易赶走沾在脑膜上的梦,强打起精神,嘴里不住地咕噜着,还以为是城里来的主人。然而当大门前的情形看到眼里的时候,他出了冷汗。
“找哪个呀,客信?”
有胡子的客人两眼窥探着田庄,精细的连瓦片都不肯放过:门墙、小河,倒还熟 稔,丘岗、小山、开着花朵的路,甚至于斩伐了的老树的位置,回想起来也还清清楚楚;只有树林却使他迷惑。他的眼终于落到老长工的脸上,而且停在那里,那脸被苍 灰的落腮胡子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蛮横、杂乱、肮脏的草丛中的蘑菇。
“山虬!”忍耐不住,他突然以不确定的口气喊着。他走过去。
当他讲明自己的来历时,山虬战栗着,惊喜的呼声,闷闷地撕破了迟暮的静寂。
“呵!是你吗?”山虬迷乱地叫喊着,“真的是你?你活着还是死了呢!”
于是他抓住老长工宽厚的肩膀,摇着道:
“自然是活着回来的;那么还怎样呢,你以为见了鬼吗?”
老人快活到极点,大珠的泪沿着多须而坎坷的面颊滚下,一珠珠抛到灰色的胡子上。一闪工夫,他回想到过去,那时他们都还年轻,名分上虽是主仆,而中间, 实际倒存在着朋友的情义……山虬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忍不住妩媚的多情的 映着眼。
“你老了啊,吃闲饭的,”老人用数十年前的声调喊着,“你跑了怎样大的一 圈野马呀!”
“是的,山虬;要不是眼梢的伤疤,我要不认识你了。”
“那么,你带回来了什么呢,你?除了胡子?”
而他则又一遍地打量着田庄,以流浪者通有的淡漠的神色、忧郁的声调回答他说:
“什么也没有,山虬。”
他不能告诉他什么。他是偶然在沙漠上得到启示,怀着满腔秘密的喜悦踏上归途的,但要向人宣布,觉得会忽然从心里失掉。
天黑下来,田庄门前一片模糊的静寂,轻轻地吹过清新的夜风。马疲乏的垂着 头,时时烦一下蹄脚。狗则在树林中跑来跑去。
早展山虬到镇上去了,他不知道。他秘密地离开田庄,转过小桥,向沿着河的路上走去。太阳光亮地照着田野,将古木的影子投入平滑的河面。羊低着头正在吃草。鸟儿用各种声音呜啼。一切映进他眼里的都新鲜生动,闻到的是青年时曾闻过的气息。
“啊,多么好,这是多么好!”
他不住地喃喃自语,还低声叹息。仿佛感到刚逃出樊笼,心里是说不尽的舒畅,宁静、和平和温暖。
田野伸展在阳光下蒸发。小山岗在明亮的反光。四围一片岑寂,只有鸟儿在叫忽然飞进田里不见了,忽然又飞向天空。路上生长着野草,踏上去很柔软。
镇上的人到城里去,把他回来的事当作新闻,谈了起来,很快地就传进田庄故 去主人的儿孙的耳朵。
“他还没有死。”他气色很不好。
于是,匆匆到盐巡队部借了一匹马,飞驰向乡下的田庄。那人奔丧似的不停地挥着鞭,马荡起灰尘,直在荒凉的大道上跑了一个下午。转过小山脚,日已将晚, 天却早阴了下来:乌云一阵阵低压着地面,山谷间滚过雷声,天气非常沉闷,只等一阵风带来暴雨。
那人来到庄前,翻身下马。
山虬正一面打扫天井,一面收拾东西。一看是城里来的主人,便快活疯了的嚷道:
“哦!回来得正巧。你叔叔——”
“你办的好事!”说着,手里的缰辔向山虬脸上抛去。
拉住马,望着气势汹汹闯进大门的年轻主人,山虬茫然地立着,直到雨打湿了身子。
那人一面嚷,一面走进古屋,怒气冲冲地喝道:“你做什么的?你给我滚!”
静下来,只听见袭过荒园的风声和雨声。他感到一阵麻痹,全身不禁战栗。
雨下得正紧。他咕唔着,踏着泥浆径向庄外走去。
雨不停地落着,一阵阵沉闷的雷声从山岭上滚过。天不知几时黑下来的。四围一片迷茫,他不晓得要到什么地方去,跋涉过泥泞只不停地走着。
雨一直从头上泼下来,使他难以喘息。他时常陷入泥泞,跌下去,于是挣扎起来,再往前走。
一霎间,他看见一个素白的影子,他的恋人。那影子正无声无息地溜过田野。“青姐儿,青姐儿!”他一面喊,一面追上去了。
猛的,也不晓得被什么拉住了脚的,他跌倒下去,跌入一派红光。那红光落日也似照亮着原野。那原野无际的展开,遍生着蒙茸的草;草上缀满着璀璨的露珠。他望见一匹骆驼拖着长影,夕阳在前,一望平沙接连着天空,正迟重地走。
第二天,有人在后山发现了他,他躺在斜谷的乱石间。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方归来的客人“阴郁而又含蓄”,文中用“不安”“贼似的”等词语,生动 形象地刻画出了他在旅途跋涉中的艰辛,以及对重回故土的渴望之情。
B.山虬久居山庄,长久不见外人,所以当见到大门前的情形时“出了冷汗”,在 他看来,来者目的不善,因此他的反应是在下意识地守护自己的家园。
C.归来者与山虬会面时,山虬“快活到极点”,而对方则神情淡漠,一方面是因 为归来者不想祖露心事,另一方面是因为二人久别重逢,仍有隔阂。
D.文中的主人公“他”期盼归家,归来后却又离去,这种复杂的情绪正如鲁迅在 《故乡》中所写,多年之后,“我”发现闰土不再是少年时的闰土。
7.关于文中结尾处“他”走出庄园的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处的风雨交加与前文的平和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世事的难料,以及人 生无常。
B.“雨”从“下得正紧”到“泼下来”,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对应他内心的情 感变化。
C.“他不晓得要到什么地方去”,是因为他不愿再流浪,但他记忆中的故园也变 得陌生。
D.这部分重复描写“泥浆”“泥泞”,与“他跌倒下去”形成照应,为他的死亡 作铺垫。
8.卞之琳评价师陀小说的语言“有诗情诗意”,请从文中任选两处加以分析。(4分)
9.本文作者在《落日光》一书的题记中写道,“对于落日,我有着特别的偏爱……因为落日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你认为本文中的“落日”能否给全篇赋予“安慰”的情感 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遭孙瑜率水军驻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西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备留关羽守江陵,鲁肃与羽邻界,羽数生疑贰,肃常以欢好抚之。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杜阳郡长吏,关羽尽还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以拒羽。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 ”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勠力破敌,岂得徒劳 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觐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衍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益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
材料二:
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纂,关羽安能逃其责哉?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 羽争三郡,贪忿之兵也。肃犹与相见,而乘义以正告之。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临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遣。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锜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昭烈之败A于长坂B羽军独C全D曹操临江下不能E以一矢相加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被,通“披”,与《苏武传》“蹈其背以出血”的“蹈”用法相同。
B. 爱,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C. 安,怎么,与《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的“安”意思相同。
D. 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界相连,关羽经常怀疑鲁肃有二心,而鲁肃仍用友好的态度安抚关羽,王夫之认为,鲁肃并不是因为有求于关羽或是畏惧刘备。
B.鲁肃要和关羽会面交谈,众将领怕发生变故,阻止他前往。鲁肃认为刘备有错在先,关羽不敢再生事端。于是两人在百步外驻扎部队,只有关羽单刀赴会。
C.王夫之认为,对刘备帮助孙吴击破曹军一事,功劳应出自诸葛亮。关羽因为忌妒诸葛亮而忌妒鲁肃,并因此而记恨孙吴,进而导致了吴蜀关系的最终破灭。
D.鲁肃在会见关羽时说,刘备自私自利,虚情假意,得到益州之后又要兼并荆州,不符合领袖人物的身份。王夫之也对鲁肃表示赞赏,背定他作为儒生的作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
(2)羽争三郡,贪忿之兵也,肃犹与相见,而乘义以正告之。
14.王夫之认为,对吴蜀关系的破裂,关羽负有一定的责任。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 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李白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注:[1]“陶少府”即指陶沔,唐时称县尉为少府。[2]商飙:秋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赞扬陶少府的非凡气质和超脱世俗的情怀,为后文蓄势,奠定感情基调。
B.诗人见到像半月形状的筑台,触景生情,回望高高的城楼,思念自己的亲友。
C.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镜湖”清澈而明亮,因此诗中缺字可填“明”。
D. “终”字与“踟跚”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半月台的喜爱与不舍离别之情。
16.诗中“入”“罗”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就“交友”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小华在同学谈到孔子名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说,其实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有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2)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一句,及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一句都用到同一种鸟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并不相同。
(3)古诗词中常常通过描写衣服、配饰的颜色来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或情感,如:
三、语官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谈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期,
一篇文章可以比作一个团体,一所房子,( ① )。晚饭过后,炉火旁边,家庭中间的随便谈话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母亲说起姑母那里好久没有来信了,弟弟说起邻家的猫生了四头小猫,父亲忽然提及某个同事的故事,这简直可称为“话语的杂货摊”。还有,杂记册上所记的各条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第一条记着明天下午三点要赴某君的约会,第二条记着一个感想,第三条记着一个同学的通信址,这简直可称为“文字的百衲衣”。在随便谈话的时候,固然无需组织,多说几句无妨,少说几句也不要紧;当写杂记的时候,同样地用不到组织,每一条和前条、后条全无关联,形式也简略到极点,只需自己析得明白就是了但是,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或情感,无论用古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得讲究组织。
关于文章的组织,我国向来的说法就很多,这些组织法的由来当然也根据者说话和作文的经验;但是,如果认为一定的公式,凡说话、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为主,(②),却是让文章公式拘束我们的说话和作文了。所以我们尽可以不管这些组织法,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文章就是。 这 样讨究出来的结果不是公式而是原则;原则却是 A 可以应用的。
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 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不怎样好,至少是可以独立的一个单位,至少是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 篇”了。
说到这里,听的人必然要问道:具体的组织方法怎样呢 这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各人所要发表的意思和情感 B,要有了具体的意思和情感,然后有具体的组织方法,凭空是无从说起的。然而也不妨举出一个总方法来,那就是“回问自己” 四个大字。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铁凝《哦,香雪》)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 山”了。(鲁迅《社戏》)
D.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叶雨婷《“探 界者”钟扬》)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 请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接笋”的含义,并运用这个词语另写一个句子。 要求:采用反问句的句式:所写句子中“接笋”的含义与原句保持一致:表达流畅。(4分)
22. 本文出自一篇演讲稿。在演讲结束后,评委的评判中有一句话:
她的演说如果能举一些文章来作例子,必然更使我们感到兴趣。 但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你是否赞同“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 请参考文中画横线句子简要说明。(5分) 9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分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提到,向别人发问不如“回问自己”。在生活、学习 中遇到难题时,回问自己比向别人发问便能解决问期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